河北无河水都去哪儿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傅晓蕾 

标签: 水文地理   

在河北省的地图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河渠纵横,库泊密布,俨然一个水乡泽国,而当你真正行驶在河北大地上时,很多河流却再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村舍和农田。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有河皆干”已经成为河北大面积存在的状况。

1948年,作家丁玲完成以农村土改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河北省涿鹿县城东的温泉屯为原型,她创造了一个“暖水屯”。在丁玲笔下,桑干河是土地的滋养者、革命的见证者。“车又在河里颠簸着。桑干河流到这里已经是下游了,再流下去十五里,到合庄,就和洋河会合;桑干河从山西流入察南,滋养丰饶了察南,而这下游地带是更为富庶的。”当时的她不会想到,自己的运途会因这部小说而平步青云,又迅速一落千丈;更不会想到,仅仅半个世纪后,丰饶的桑干河就头也不回地走向干涸,如同河北平原的其他河流。

唐河大桥
拍摄地点
保定市安新县同口镇
拍摄时间
2015年1月7日
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的唐河,经山西省灵丘县及河北省保定市各县,于保定安新县境内汇入白洋淀,后入大清河。安新县同口镇唐河大桥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水利桥,桥梁全长约630米。由于桥梁使用年限较长,设计荷载较低,现为五类危桥,限制小型客车以上汽车通行。2001年全省路网规划时,定在上游约1公里处新建桥梁。由于市县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困难,目前新建桥梁所在的安新至高阳段尚未开工建设,过路车辆只能从桥下自行开辟车道行驶。

没水了,在滹沱河更为明显。这条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的河流,向东流至河北献县与滏阳河汇合后成为子牙河。它是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主要水源地,在石家庄西北城郊有座太平河景观公园——太平河即滹沱河的城区段——其间河水盈盈,三五个人站在河岸钓鱼,小鱼咬上钩,无需等太久。但一出城,顺流而下,河道就逐渐变窄,地上河、半地上河的出现宣示泥沙淤积的厚度,再走远些,滹沱河已完全断流,河床上甚至盖起了村舍。

你无法想象它原来的样子。在讲述冀中抗日游击队的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中这样写道:“他们隔河两块地远的时候,听见水声哗哗响的震耳,及至一登河岸,这种音响似乎倒小了。可是眼前是多么汹涌的一河大水呀!两岸约隔三十余丈远,茫茫一片,一望无边;顺流横斜看去,河水带着褐色泥沙,带着黄白色漂起的泡沫,带着枯烂柴草,偶尔也带着青草根和倭瓜叶,这些东西一浮一沉地随着滚滚的浪头,像赛跑一样往东奔驰下去。”

这篇报道的制作过程颇为曲折,我们原本计划从反映河北的革命文艺作品中看河北平原的环境变迁,想看看孙犁笔下的白洋淀、丁玲笔下的桑干河是否魅力依旧。而当我们驱车前往河北采访时,看到很多跨河大桥的桥下并无水,地图上标注的河流已无踪迹,甚至原本是主河道的地方都盖起了房子。为了制作此专题,我们三次驱车沿永定河、桑干河、滹沱河等水系考察、拍摄,力图呈现河流的真实状况。滹沱河为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北省平山县境,东流至献县,与滏阳河汇合后入子牙河。它是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主要水源地,在石家庄附近的城区段河水盈盈,但一出城,顺流而下,河道就逐渐变窄,再走远些,滹沱河已完全断流。

同时代革命文学中,火极一时的《红旗谱》,也将滹沱河发水、抗洪的生活场景贯穿始终:“滹沱河从太行山上流下来,象一匹烈性的马。它在峡谷里,要腾空飞蹿,到了平原上,就满地奔驰。夏秋季节涌起吓人的浪头,到了冬天,在茸厚的积雪下,汩汩细流。流着流着,由南往北,又由北往东,形成一带大河湾。”

责任编辑 / 康静  图片编辑 / 宋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