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与歌:哈萨克族的一对翅膀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11期 作者: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标签:

古老“冬不拉”,
是哈萨克牧人向世界的倾诉
按照史书记载,哈萨克族的先民主要由古代中亚草原上的塞人、大月氏、乌孙、康居、奄蔡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及后来的乃蛮、克烈、克普恰克等组成。这些先民,先后走过历史的长河,逐步形成了哈萨克三大玉兹——即大、中、小三个部落。哈萨克族先民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扮演过多种角色。有时,他们作为小部族出现在历史舞台,有时可以组成草原上的部落联盟,强盛时期则建立过草原汗国。他们有时征战沙场,有时组建商队,有时充当驼工。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哈萨克族作家,20世纪60年代生于新疆北塔山,现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新疆作协副主席、新疆文联副主席,创作有小说集《天亮又天黑》、《枸杞》、《黑马归去》、散文集《永生羊》、电影作品《永生羊》、《小黑鸟》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黑骏马奖。
无论充当何种角色,广袤的中亚草原都是哈萨克人文化的源泉,是他们心灵与足迹流动的舞台。作为哈萨克族女儿的我,已经离开故乡多年,但那个承载游牧文明的大舞台,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梦中,镌刻在心中。

为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和
中国等国家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60万。我国的哈萨克族
主要聚居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
我国哈萨克族人口有146.2万人,99%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新疆,其次是甘肃、青海。
每当回到故乡北塔山的夏牧场,我总是喜欢登上一处高坡,感受空中走过的风;或者深入一片松林,感受落叶沉在脚下的泥香;或者去仔细聆听某座毡房里飘出的冬不拉琴声……这时,我总能听到那种苍凉悠远的倾诉声。然后,我会低下头、闭上眼、含着胸,用心灵去捕捉那若隐若现的声响。它的旋律简单而厚重,朴素而真诚,且带有几分幽怨和无奈,就好像一根细长的羊肠,被什么人挂在了枯枝上。
接着,声音渐渐被风干、变细了,然后又不时地被风吹动。我们哈萨克人好像很早就感受到了这种特别的声音。不知何时,人们把它变成一段代代相传的故事:是一个牧人,把那根风干了的羊肠从树枝上揭下来,然后把它变成两根,挂在一个带共鸣的琴箱上,于是就有了哈萨克人的“冬不拉琴”。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