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见证: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邻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11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军事地理   地图地理   历史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郁郁葱葱的森林脚下,斑驳的金黄色草甸已经显露秋色,一条小河如若隐若现的银色珠链切入草丛,蜿蜒流淌,这处美景的所在是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境内的扎布拉草原,海拔3829米。照片所传达出的宁静让人过目难忘,但很少有人能够到达这里,亲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也根本无法体验这份宁静,因为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我国境内制造出了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印争议地区,扎布拉草原就位于“麦克马洪线”附近。图为我国的边防军在此巡逻。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谢罡

一本英国人写的书——《印度对华战争》,

几乎回答了我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各种疑惑

最近在看一本书,让我大呼过瘾,并且吸引了我通宵达旦地看,在书中画满了条条杠杠。这本书名为《印度对华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出版),作者是内维尔·马克斯韦尔。他是澳大利亚人,出生于伦敦,在剑桥大学读书,1955年进入英国《泰晤士报》做外交记者,1959年至1967年被派驻印度新德里。他到达新德里后不久,就投入了对中印边境冲突的报道。接着他经历了1962年中印之间那场短暂的战争,并撰写了大量报道。在离开印度前,他访问了与中印边境冲突相关的印度政界官员和军方人士。后来,他在伦敦大学做研究员,继续探究中印争端的真相。《印度对华战争》这本书就是他探究的结果。

这张“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出版于1959年9月,出版单位是地图出版社(现名为中国地图出版社),该图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线条绘制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边界状况,包括当时两国出版的地图所画的边界线,1914年英国以不正当手段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以及1854年英国人约翰·瓦克所制地图上的克什米尔东部的界线,图中还用文字标注框标示出当时中印边境上的武装冲突及印军侵占处。供图/郝晓光

在不关心中国边界形成、中印边境之争的人看来,这本书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对我来说就完全不同了。我对中国边境之事极为关注,尤其是对中印边境更为关注,因为中国的陆上边界与周边国家大都划定,而与印度约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至今仍未达成任何协定,尚属未定状态。两个大国漫长的边界没有竖立任何界桩,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标明双方的国界到哪里为止,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双方的军队必须互相顶住,互相顶住的军队之间会形成一道实际控制线,这道线就成了临时的界线。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的边境战争,就证明了这种临时界线的危险性。

喜马拉雅山脉沿青藏高原的南缘画了一个巨型的弧线,这条弧线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200—350公里,西起克什米尔地区的南伽峰,向东一直延伸到我国西藏林芝地区的南迦巴瓦峰,北以象泉河—雅鲁藏布江为界,南到印度的恒河平原。这一地球上最高大雄伟的山体拥有10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峰,整条山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奇怪的是,即便这样的体量也没有阻挡山脉南北两侧的往来与融合,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过程中形成的与山脉垂直的断裂破碎带,有的已发育成河水深切的河谷,有的形成了有低缓山口的谷地,造就出一条条切穿喜马拉雅山脉、沟通南北的通道,每一个通道形象地说就是一条沟,借助于大比例尺地图和高精度的卫星影像,我们在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边,找到了18条这样的沟。

《印度对华战争》回答了我关于中印战争的许多疑问:双方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一再主张双方坐下来谈判,而印度拒绝接受?中国希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中印边界之争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战争的过程、结果怎样?可以说这本书完全回答了这些问题,因此让我大呼过瘾。一些西方记者或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的着作和文章,很多都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但这本书的作者马克斯韦尔基本做到了客观公正。看了这本书,我相信读者也会认为,中国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已经一忍再忍,一让再让,战争是印度把中国逼得没有退路的被迫选择。

喜马拉雅山脉遇雅鲁藏布大峡谷结束了向东伸展,峡谷主体位于墨脱,其两岸是连接中印之间的重要通道。在其东部的察隅,也有一条这样的通道——察隅河谷地,两个区域有着同样的遗憾:大片的土地虽然在我国境内,但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下,我国居民不能前往。那里气候温暖、土地肥美、物产丰饶,与照片中这个下察隅镇的小村庄一样,同属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富饶宜居之地。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谢罡

后来在1999年,马克斯韦尔又写了一篇“中印边界争端反思”的文章,发表在印度《经济与政治》周刊上。根据多年观察和对新史料分析后,他确认:正是印度制造了1962年的中印边界争端。印度拒绝就此问题与中国进行谈判,然后企图凭借武力实现其主张。中国的武力反击,从战略和政治上说都有其正当理由,印度的政策的确使北京没有其他现实的选择余地。

责任编辑 / 李欧 雷东军  图片编辑 / 宋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