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日:地图上找不到的神山

经过一天疲惫的旅程,我们一行终于抵达隆子县城,城市格局复制着千篇一律的西藏小城市模型—各种单位划分的蜂巢状网格,三两条宽阔得让人心慌的马路,老城区蜷缩一团,分布着杂货店和川菜馆。我和多吉进城虚应了一圈,不约而同扭头向雄曲河边走去。
雨季的雄曲水流湍急,裹挟着混沌的力量,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冲撞奔流,隆子县城即坐落于雄曲河畔一块相对开阔的台地上。如果从高空俯视,整个雄曲河谷遍布着类似口袋形的大小台地,在孕育着古代文明的同时,也从地理层面赋予这些文明顽强的独立性。虽然隆子早自14世纪帕木竹巴政权时期就有“宗”(县)的设立,但割据河谷的两股地方势力长期与之分庭抗争,直至17世纪格鲁派一家独大以后,方才逐渐消亡。在第一天的旅途中,遍布河谷村庄的碉楼遗址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于威严中提示着湮没的历史和文明的多元。但我们没有耐心去聆听每座村庄的故事,隆子县城远非终点,我们的目的地是扎日神山。

对扎日神山的争夺
这是我第一次去扎日,同伴除了司机多吉,另有两位资深户外人士:汗斯和假想敌,他们是少有的转过扎日神山的人。在藏族人心中,只有如今已经大名鼎鼎的冈仁波齐神山和梅里雪山可以与扎日并提,但即使是那些“老西藏”,也鲜有人去过扎日,甚至从未听说过。在公开出版的各种地图里(包括国外出版的),也见不到扎日神山的标记。所以当我在拉萨搜集关于扎日的资料时,却发现几无线索可循。

在宗教描述中,扎日被认为是佛陀所授记的胜乐轮本尊二十四刹土之一,它与冈仁波齐(今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拉齐雪山(今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境内)并称为胜乐金刚的“身、语、意”三刹土。而更为通常的说法是: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神山、云南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山南地区的扎日神山三者并立。扎日神山的“发现者”,是12世纪的噶举派僧人藏巴嘉热·益西多吉,据说由他开启山门,创立了围绕扎日神山的转山朝圣活动,后逐渐风靡全藏,并演变为今日“马年巡礼冈仁波齐神山,羊年巡礼梅里雪山,猴年巡礼扎日神山”的习俗。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