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古渡
晋商航运的黄金码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07期 作者: 鲁顺民 

标签: 运城市   韩城市   水文地理   交通地理   河流   

上游的黄河平静而舒缓,在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掉头南下,在中游地区形成千余公里、落差八百多米的急流。就在这里,干流与两岸七十多条支流交汇处,形成了黄河独有的地貌——碛。每一个碛所在地,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水运的渡口与码头——清中叶到民国初年,看似险恶的河道,居然是繁荣一时的经济走廊!这看似不可思议的背后,是自然天工与人类文明的天作之合。
黄河一进入晋陕大峡谷,突然变得气象万千起来。早在春秋时期,这条水道就留下了“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这里既是历代漕运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浸淫着古老的文化。如今,在浪花翻滚的黄河中游,许多旧时渡口还发挥着交通作用。

悠悠古渡,是黄河与吕梁的约定

2010年夏天,我与作家韩振远一起前往吕梁山黄河岸边的兴县,然后由兴县黑峪口镇沿河南行。接下来的一路,我突然变得莫名兴奋——在山西兴县境内的黄河岸边,我找到了一排分布密集的古渡口。我将大大小小十多个渡口名称标识在一份手绘地图上,它们明确无误地证明了我多年来的一种猜想……

若将黄河中游的河床作一个纵断面图,我们会发现,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一直到山西垣曲县马蹄窝(黄河从这里出山西,入河南),河床落差达800多米——这就是100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这段水路很可能是一条沟通南北的黄金航运水道。

陕西对岸,山西永和县的黄河边,水边一片滩涂上曾是帆船林立的渡口所在。如今,码头、栈道早已灰飞烟灭,但渡口边上的庙宇、戏台等古建筑保留了下来。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朱宝林

古渡口则是繁忙水运的见证者。一千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两岸,众多古渡口赋予万古黄河另外一种意义,或者说——古渡口用一个不同视角诠释了大河的另一面。

关于黄河古渡口形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这些解说或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要想准确揭示它们的本来面目,最可信的是对河流地貌的实地考察。所以,那些传说式的解说姑且不提。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