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驼“拉”来的部落
撒拉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06期 作者: 韩文德 

标签:

民族识别时间 1953年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陈海汶
时间/2009年2月
地点/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
韩文德
撒拉族,笔名撒马尔罕,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诗人、撒拉族文化学者,着有诗集《裸河》、《撒马尔罕的鹰》、《时间两侧的颂辞》和《清水微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独具特色的民居“花槽”

现代撒拉族民居大多是砖木结构的平房,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原因,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又称北房或厢房,是家里长辈起居生活和待客的主要场所。厢房选材用料都十分讲究,空间开阔,尤其是檐面上的木雕十分精美,撒拉人称之为“花槽”,一般人家有三五道,富足人家则十余道。我曾到三兰巴海村的朋友家探望过一位老人,他家的“花槽”真是雕刻得非常精细,下五道是花草,兰花、菊花应有尽有,上五道是几何图形,中间七道是赞颂真主的阿拉伯文,远看是千姿百态的图案,近看是层层叠叠的文字,颇为壮观。无论雕饰内容如何变化,绝不能雕饰动物或人物形象,因为撒拉人除崇拜真主外不崇拜任何事物。

历史上的撒拉女子为遮掩羞体(伊斯兰教规定女子除手和脸之外都属于羞体)先后用阿拉伯式的“头巾”、蒙古族式的“包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了现在的盖头和纱巾。撒拉族女人的盖头分白、黑和绿三种色,老年戴白色、中年戴黑色、少妇和姑娘戴绿色。我经常在老家循化的村头巷尾或在田间地头见到一群群的撒拉女子,她们气质雍容高雅,走路轻盈典雅,尤其戴上绿盖头,穿时尚的旗袍或“恰木夹”,撩起盖头一角,羞涩地回眸一笑的瞬间,流露出火焰般的美和泉水般的清澈。

白骆驼(图中为模型)是撒拉族人民的精神象征。13世纪上半叶,撒拉人先祖内迁过程中,一路相伴的除了《古兰经》,还有一头头任劳任怨的白骆驼。相传,他们向东艰难跋涉,历经千辛万苦,当他们翻越奥土斯山(撒拉语里是第三十座山)时狂风大作,暴雨倾泻,一片慌乱中走失了驮经的白骆驼。人们千呼万唤,找了三天三夜,终于在一个叫“街子”的地方找到了静卧草丛的白骆驼,但它已化作了一眼泉水。首领尕勒莽掌手诵经,认定是真主的旨意,于是就定居于此。从此,循化街子也就成了撒拉族的发祥地。

纯洁而艳丽的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男子服饰简洁大方,女子服饰花色艳丽。成年男子头戴无檐白色小圆帽,平常爱穿白色的衬衣和长衫,腰系红带,穿长裤,以白为主,忌讳红、黄色等色服饰。女子普遍戴盖头,爱穿“恰木夹”(一种长衫),根据年龄大小选黑、灰和艳丽的色彩,劳动时穿右衽上衣,下穿长裤,衣色艳丽,喜欢佩戴戒指、耳环、手镯、串珠等金银首饰。撒拉族人尤喜白色,在我们看来,白色是素净纯洁,一尘不染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处世态度和积极乐观的生死观。白色象征着思想的纯洁、身体的纯洁、精神的纯洁和灵魂的纯洁,所以,亡故下葬时也必须穿“克凡(穆斯林下葬时穿戴的尸布)”,意味着纯洁无瑕的生命和灵魂归顺真主。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