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之花
发现晋东南明清城堡群

在我们老家人(包括我)的脑海里,“北方”的地理范围就是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晋东南的沁河河谷。从记事到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河边那些高高的城墙、楼子、大院,这是我们这群“北方人”最熟悉的风景。这些古村落被厚厚的砖石墙包裹起来,成为半居住、半军事功能的城堡。它们像颗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落在晋东南乡野。
难能可贵的是,历经数百年岁月雕琢,许多高耸的城楼、院落未被世俗同化,至今还流露着难得的朴素之美。小时候记忆之门尚未开启,生活阅历一片空白,对古堡的印象至多是感官上的好奇。等到年龄、知识增长后,才慢慢发现:老家的这些高高的古寨和楼子之美,丝毫不亚于那些雄伟的城堡。我走过大江南北很多古村落之后发现,如此独特的城堡建筑群在国内十分罕见。跟欧洲那些石头城堡相比,这些砖、石、土结构的乡村建筑,通体苍黄,虽然少了些华贵,却散发出浓浓的乡野气息,自有另一番风情。
在黄河众多一级支流中,沁河也只能算小字辈。这方狭小空间为何出现了密集的城堡群,并能保存至今呢?作为喝着沁河水长大的女儿,我曾长时间地跟这条母亲河对话,试图能从她身上找到合理的答案。


城堡群——百座高城出沁河
沁河在黄河中、下游之间,由北向南而流,西北源头来自太岳山区,东部水系连着长治盆地与巍巍太行,一路穿山越岭后,在河南省进入平原地带,并汇入黄河。这条古称“少水”的沁河,当潞(长治)泽(晋城)之门户,扼平(临汾)蒲(运城)之咽喉,将12900平方公里的土地揽入怀中,把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晋东南变成了富庶之地。沁河是山西第二大水系,它的源头在沁源县二郎神沟唱出序曲,并一路流淌了450多公里。上游的它,在峡谷深涧中疾驰;中游的它,在宁静的山谷间吟唱;到了下游,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漫步。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