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峡谷穿越燕山

北京的别称为“燕京”,其得名来自最早在此建都的古燕国,而燕国的得名,又来自燕山。不过,最初的燕山只是现在西山的一部分,即房山琉璃河古燕都西面的几座小山丘。3000年来,随着历史的演进,燕山的地理范围和文化内涵也在不停地扩展,以至于“何处是燕山”成为了一个值得首先梳理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以貌取山”,通过地貌特征,用排除法来确定一个“大燕山”的范围。燕山山脉是中国大地貌第三阶梯上的一个显着凸起,以此为据,将属于第二阶梯的坝上高原、阴山、太行山脉排除在外;然后排除第三阶梯上的两片大平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处于这些淘汰者包围之下的一系列山地、丘陵,都可以归入广义的燕山范畴。
而狭义的燕山,是以“北京以北、承德以南、近东西走向”为关键词进一步筛选的结果。我们可以将燕山想象为一条横卧京北的巨龙,龙尾甩在山海关,张开的龙嘴正好包住延庆—怀来盆地的南北两翼——上颌向西延伸至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白河堡水库,下颌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关沟,与西山分野。站在关沟的南口(也即所谓“北京湾”的拐点),伸出双臂作环抱北京之状,沿左臂向前延伸的山脉(风水学中所谓“左青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燕山(“右白虎”则是太行山脉)。沿山脊线蜿蜒的内外两列明长城,成为燕山走向的最佳标志物。
实际上,令燕山在学界声名鹊起的“燕山运动”,其最早的典型剖面却是位于我们现在习惯认为是太行余脉的北京西山;命名人翁文灏的原话是:“鉴于它首次在北京西山(具体为九龙山、髫髻山一带)被认出,而那里地层证据研究得最好,今后我们将称它为燕山运动。”在他看来,西山也毋庸置疑是燕山的一部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