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三绝”
在莲花山中绽放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7期 作者: 葛建中 王晓英 

标签: 湟源县   文化地理   

塔尔寺不仅是一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也是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它的寺院建筑、雕刻以及佛像、佛塔、佛经、供器、法器、曼陀罗、坛城……把这座佛教名刹装点得富丽堂皇、奥义深邃,其中尤以年代久远的"塔尔寺三绝"作为东方艺术奇观而蜚声海内外。

塔尔寺位于雪域高原东部湟水之滨的宗喀(历史地名,泛指湟水沿岸地带)莲花山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莲花山地处宗喀中心地带湟中县境内,因其周围的八条峡谷形似铺设在四周的喜金刚八辐轮、八座平缓后仰的山形酷似八瓣盛开的莲花而得名。塔尔寺就坐落在莲花山中,依山而建的寺院建筑群犹如八瓣莲花中的花蕊,将莲花山装点得庄严美丽。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付平

薄暮时分,我们又来到了青海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低沉、肃穆的诵经声从大殿中传出,僧侣们身披肩帔,呈半圆形围坐在大殿院内的条石地面上,在夏日夕阳的余晖里,做着每日必修的晚课。庄重、浑厚的诵读声曾迎送了无数个晨曦初醒的黎明和暮色四合的黄昏,在今天,它仿佛又穿越了寺中那棵神圣白旃檀树花开花落的六百多年时光,如同我们是在第一次聆听。传说这棵白旃檀树与宗喀巴大师有关,公元1357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在莲花山中,在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这棵树。他成年后便赴西藏学法,研习显密经论,并最终成为显密兼修的佛学大师。宗喀巴在学法期间,为了却母亲的思念之情,曾用自己的鼻血调和颜料,绘制了一幅自画像、一幅狮子吼佛像和一幅胜乐金刚中的如来佛像,托人捎给他的母亲。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按儿子所示,以这株旃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在大师降生处砌石修建莲聚塔,是为塔尔寺最早的建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在塔旁修建静房,聚僧坐禅。17年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取名"衮本贤巴林",藏语意为"十万佛身弥勒洲",简称为"衮本"。因先有塔再建寺,所以将二者合而为一,称为塔尔寺。

塔尔寺一年中有四次祈愿大法会,而晒大佛仪式只在四月法会和六月法会时举行,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和弥勒出世及宗喀巴诞生、涅。通过晒佛让众生瞻仰佛像,沐浴佛恩。塔尔寺有新旧几幅巨大的堆绣佛像,每次只晒一种,在寺院山坡上展晒。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任建军

塔尔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合部,海拔2678米,周围峰峦环绕,岭涧相交。它占地40万平方米,除52座大型佛殿、经堂外,还有活佛府邸和僧舍9300余间,现有僧侣近700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是西藏拉萨市的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日喀则市的扎什伦布寺,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甘肃夏河县的拉卜楞寺),不仅是青海地区藏族、蒙古族、土族等信仰藏传佛教信众的圣地,而且在全国及东南亚也享有盛名。塔尔寺不仅作为宗教圣地而存在,同时也是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的煌煌宝库:它的"艺术三绝"、寺院建筑、雕刻以及用金、银、铜、药泥、檀香木等材质制成的不同造型的佛像、佛塔、佛经、供器、法器、曼陀罗、坛城,还有明清两代朝廷赐封的信诰、玉玺、匾额、金石铭文,历代信徒、施主贡奉的珍宝供物等,都凝聚着古老的历史印记和现实的卓越创造,并把这座佛教名刹装点得富丽堂皇、奥义深邃。其中以弘扬佛法、表现佛本生故事的壁画、酥油花、堆绣尤为闻名,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蜚声海内外。

与藏区许多寺院一样,塔尔寺寺院建筑并不讲究中轴线和横向对称,而是追求建立纵向延伸的空间序列体系(除了依山而建之外,就是为了体现佛教"三界"教义而由低向高进行布局)。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金顶庙宇、白塔、佛堂及僧舍沿着谷地中的陡坡次第排开,美丽如画。在塔尔寺的大部分建筑上都可看见古老的遗风,既具藏地独特风格,又存汉地明清遗韵,融汉藏建筑艺术于一体。

绚丽壁画

在塔尔寺南面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大片僧舍,行走其间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位于拉曲公麻21号的洛桑旦增居舍,是河湟地区再普通不过的院落,干净的院子里丁香花静静地开放。我们见到主人时,他正在西厢房的画室中作画,从刚画了一半的唐卡上,能大致看出绿度母端庄的形态。今年39岁的洛桑旦增13岁入塔尔寺为僧,进入画匠组,先从勾线条、学比例开始,精心研习藏传佛教彩绘造型艺术,他初入塔尔寺学画,便幸运地得到了塔尔寺着名艺僧扎西尼玛的指点和教诲。扎西尼玛师从血日尼玛,他的彩绘造像用笔细腻、画面严谨,在僧俗间颇有名气。扎西尼玛生前绘制的《塔尔寺全景图》,画面上鳞次栉比的殿宇、塔院层次清晰,色调干净,宏伟壮观。洛桑旦增与扎西尼玛相识时,扎西尼玛已重病在身,同为土族的扎西尼玛对眼前的小艺僧格外看重,在病榻上给他讲解佛教绘画度量法。经高师指点和个人的勤奋努力,洛桑旦增在绘制壁画、制作堆绣和酥油花方面造诣颇高。在青海、甘肃的许多寺院里,都有洛桑旦增绘制的壁画、唐卡。1986年新建金刚十轮坛城时(由十世班禅大师的经师、塔尔寺第十三世嘉雅•洛桑丹贝坚赞发起),洛桑旦增与十几名艺僧历时两个多月,绘制了殿内外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弥勒佛菩萨、极乐金刚、本尊金刚、护法神、吉祥八宝等壁画,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十分壮观。

壁画系由陶纹、岩绘演变而来,源远流长,寺刹兴起时壁画随之进入寺院。塔尔寺壁画独绝其妙,主要不是面壁而绘,而是按位置做好画框,绷以白布,镶以外框,嵌于墙面,以柱为界,一间一幅,故称间堂布画。艺僧作画,沐浴清心,遵奉《佛像度量经》法式,展现学养与才技。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任建军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吐蕃后,已在雪域高原流布了近1400年,随着寺院的兴建,佛教壁画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兴盛。塔尔寺的壁画数量庞大,且有多个种类。从制作手法和表现类型上看可分三种:一种是布幔画,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料上刷胶、上石膏粉,将画绘制在经过处理的布幔上,再根据所放置墙壁面积大小镶以木框,装订在墙壁上,此类壁画被称为"间堂壁画",在塔尔寺最多见,总共有170余幅;第二种是壁面画,即在经过处理的白色墙壁上直接描绘的壁画;第三种是在墙面上镶嵌木板,经刨光处理,用胶和石膏打底,再描绘画面。

责任编辑 / 易水 任晓辉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