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反应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7期 作者: 吴天一 

标签: 西宁市   格尔木市   

为什么抽水机只能把水抽到约10米的高度?为什么在高原行车常常会爆胎?为什么普通人不能像藏羚羊那样在高原上率性奔跑?为什么人的居住环境、种族、高矮、胖瘦、年龄和性别都会影响高山反应的剧烈程度?8000米海拔高度就是人类的死亡地带吗?高原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是否一无是处?……本文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根据多年的亲身体验和研究,从高原医学、生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答了上述问题。
2006年4月底,格尔木人民医院一间病房里的景象让人联想起“非典型性肺炎”。图中的病人都是高山病患者。前景中的那位是在沱沱河医院工作的一个医生,患了高山肺水肿。转院至格尔木之后,他的病情得到控制并有所缓解。沱沱河海拔4547米,格尔木只有2829米。海拔降低之后,空气的含氧量有所提升。这种低转(转至低海拔、高含氧量地区)进行治疗的手段,对于高山肺水肿、高山脑水肿都是必要且有效的。

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5000米、6000米。6000米、5000米……一阵巨大的轰鸣之后,我感到头疼得快要裂开,心快要从嘴里跳出来。低压氧舱的门徐徐打开了,门外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同事们伸出了热情的手。他们的嘴唇在快速地一张一合,但我的耳边还是铺天盖地的轰隆。

那是1992年,我所在的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高低压氧舱。低压氧舱可以模拟高原低氧环境,测试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我渴望知道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真实感受,于是第一个“钻”了进去。同事对操作不太熟悉,从5000米升压太快,结果我的鼓膜破了。

1958年,我大学毕业响应号召来到了西宁。那时,许多平原人支援到青藏高原后,都有或轻或重的反应。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转业的志愿军战士,他患上了一种咳嗽不止、痰中带血沫的怪病。当时大家都不了解高山肺水肿,以为他得了肺炎,病情因此延误,不久他就去世了。“想不到枪林弹雨没有要我的命,这高原反而要了我的命”。他临走前的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此后约40年的工作。

高低压氧舱是一个能完全密封并实时控制舱内气体密度的装置。抽出舱内气体,使舱内大气压比舱外低,即低压氧舱。它可以模拟高原低氧环境,有了它,一个登山运动员是否能耐受8000米低氧环境,把他放进去就知道了。反之,往这个密闭空间注入空气,就成了高压氧舱。高压氧舱可以提高人体的血氧饱和度,治疗高原性心脏病等慢性病。据说,一些学生高考前还主动接受高压氧治疗,使脑组织得到充足的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我的研究方向是高原医学,研究对象就是高原病。高原病是专业的医学名词,现已明晰地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又包括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其实,高原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山病”,是高原低氧环境中人体缺氧而导致的严重高山反应。人为什么会有高山反应?这还要从大气压讲起。

责任编辑 / 尹杰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