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能够被触摸
遗产保护在世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6期 作者: 王世仁 杜晓帆 郑圆圆 詹长法 渭一
标签: 日本 法国 意大利 美国 澳大利亚 文化地理 观点地理

文化遗产日是法国人的首创。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所有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人们扶老携幼,举家出动,朝圣似地去同本国历史文化珍品相会。巴黎卢浮宫,与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这座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从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不断充实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包括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法国:视遗产如生命
撰文/郑圆圆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曾璜 周剑生
在法国,“遗产”这个词如此广泛地被应用,以至于如果不是涉及遗嘱的时候,你听到这个词的第一个反应会是“文化遗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词汇: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以文化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的法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从巍然耸立的宫殿到质朴凝重的古堡,从价值连城的名画到古色古香的家具,成就着法兰西文化的文物古迹代代相传,光辉长存。
大革命时期,宫殿被砸,教堂被毁,矗立400年的巴士底监狱也被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夷为平地。千古称颂的革命精神弥补不了毁掉祖先遗产带来的遗恨,一个叫格雷茹瓦的教士最先意识到这一点,对他的革命者朋友提出忠告。激进的人们开始逐渐认同国家遗产要保护的观念。1793年“共和二年法令”问世,规定法国领土内的任何一类艺术品都应受到保护,这使得大量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年代免遭浩劫。30多年后,专司文物保护的官方机构成立。再过80多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913年《保护历史古迹法》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