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1)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7期 作者: 蔡铁鹰 

标签: 西安市   哈密地区   和田地区   印度   文化地理   

《西游记》之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希腊神话故事》之于希腊。在这部伟大的名着中可以找到中国人的原始记忆。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的源头却是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经历,玄奘在这条世界上最艰险的路上经历了除海洋波涛以外的几乎所有自然气候和地质类型,面对了无数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后来这些都幻化为神秘的传说,并最终百川归海地成就了《西游记》。一千三百多年后,我们循着玄奘的足迹走进西域,追溯《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原型,让自然因素对神话故事的渗入过程慢慢地显现出来。
这是目前国内最早的唐僧取经故事壁画之一,现存于甘肃安西榆林窟内。绘于西夏,早于明代小说《西游记》数百年。

“十万八千里”有多远

公元644年的秋天,唐太宗李世民的案头呈上了一封信。

这封斑驳之中透出风尘的信是由骆驼商队从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捎来,是一位僧人写的,说他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经,违反了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偷渡出关,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刻苦求学十几年,现已返回,只因驮经的大象溺死无法前行而停留在于阗,希望朝廷能赦免以往,准允回国……虽然李世民已经想不起来他曾驳回过一个年轻僧人出关西行的申请,但是他却被这位僧人万里取经的经历深深打动了,当即下令西域各地官员亲自迎送。僧人回到长安(今西安)的那天,受到了空前规模的欢迎,长安城万人空巷。这位僧人法名玄奘,也就是后来《西游记》里取经的唐僧的原型。

玄奘归国后,把他的西行经历写入了《大唐西域记》。二十多年后,玄奘逝世,他的弟子们又根据玄奘生前的口述,编写了一部传记体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详尽地记录了取经途中所经过的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民俗和玄奘的艰难经历。不久之后,书中的真实记录便开始向传说方向演变,催生出丰富的取经故事;晚唐时期,第一部搜集了包括孙悟空、沙僧在内的传说故事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敦煌一带诞生;宋代,第一部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戏剧在山西出现;此后各种各样的取经故事频繁演变,直至九百多年后明朝小说家吴承恩集大成地完成《西游记》,这一切已如春水东去、百川归海那样自然。

《西游记》描写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从长安出发,途经无数的穷山恶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以14年的时间,行程“十万八千里”,最后终于到达代表西方极乐世界的灵山雷音寺取回真经。虽然是文学化了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些故事根植于玄奘当年的真实经历。西天,就是今天的印度;雷音寺,就是今天印度北方邦的那烂陀寺,当年印度最大的寺院,玄奘在其中学习修行近10年;当年玄奘去印度往返用时17年,实际在途的时间约为3年多,行程计5万余里,途中的艰难险阻绝不会逊色于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就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步步履险,生死往往悬于一线。所不同的是《西游记》里唐僧面对的危险来自于妖魔鬼怪,而玄奘面对的主要是环境带来的自然之险。

责任编辑 / 易水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