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1)

“十万八千里”有多远
公元644年的秋天,唐太宗李世民的案头呈上了一封信。
这封斑驳之中透出风尘的信是由骆驼商队从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捎来,是一位僧人写的,说他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经,违反了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偷渡出关,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刻苦求学十几年,现已返回,只因驮经的大象溺死无法前行而停留在于阗,希望朝廷能赦免以往,准允回国……虽然李世民已经想不起来他曾驳回过一个年轻僧人出关西行的申请,但是他却被这位僧人万里取经的经历深深打动了,当即下令西域各地官员亲自迎送。僧人回到长安(今西安)的那天,受到了空前规模的欢迎,长安城万人空巷。这位僧人法名玄奘,也就是后来《西游记》里取经的唐僧的原型。
玄奘归国后,把他的西行经历写入了《大唐西域记》。二十多年后,玄奘逝世,他的弟子们又根据玄奘生前的口述,编写了一部传记体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详尽地记录了取经途中所经过的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民俗和玄奘的艰难经历。不久之后,书中的真实记录便开始向传说方向演变,催生出丰富的取经故事;晚唐时期,第一部搜集了包括孙悟空、沙僧在内的传说故事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敦煌一带诞生;宋代,第一部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戏剧在山西出现;此后各种各样的取经故事频繁演变,直至九百多年后明朝小说家吴承恩集大成地完成《西游记》,这一切已如春水东去、百川归海那样自然。
《西游记》描写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从长安出发,途经无数的穷山恶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以14年的时间,行程“十万八千里”,最后终于到达代表西方极乐世界的灵山雷音寺取回真经。虽然是文学化了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些故事根植于玄奘当年的真实经历。西天,就是今天的印度;雷音寺,就是今天印度北方邦的那烂陀寺,当年印度最大的寺院,玄奘在其中学习修行近10年;当年玄奘去印度往返用时17年,实际在途的时间约为3年多,行程计5万余里,途中的艰难险阻绝不会逊色于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就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步步履险,生死往往悬于一线。所不同的是《西游记》里唐僧面对的危险来自于妖魔鬼怪,而玄奘面对的主要是环境带来的自然之险。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