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鸣无量山
西黑冠长臂猿的生存秘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7期 作者: 杨君兴 

标签: 吉木萨尔县   生物地理   

它们是只待在树上的精灵。它们行动起来像一阵风,风过时只见树叶晃,却见不到身影,因此被称为“风猴”。它们拥有嘹亮动听的歌声,但正是这种歌声给它们带来杀身之祸——猎人们凭借歌声就能寻到它们的动向。它们只喜欢原始森林,恢复多年的次生林也不足以保证它们的温饱。它们以果实为食,生活在一夫一妻的家庭中。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近亲——长臂猿。它们的行为与人类有诸多相似之处,人类经常通过观察它们反观自己。动物学博士范朋飞深入云南无量山大寨子林区研究西黑冠长臂猿行为,一晃就是6年,他共研究了5群长臂猿,并与其中一群结下了友谊,他的研究为人类首次揭示了西黑冠长臂猿的生存秘密。
一只雌性西黑冠长臂猿正在从一棵树跳向另一棵树的途中。长臂猿被认为是生活在树上移动速度最快的哺乳动物,当地人称其为“风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激起历代人无数的遐想。经考证,诗中的“猿”就是长臂猿,诗中所描述的地点是长江三峡。

长臂猿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清晨鸣叫是长臂猿的特有行为。一般是成年雄性先发出鸣叫,然后成年雌性发出带有颤音的鸣叫,最后往往以家庭成员的“大合唱”而告终。“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声音高亢嘹亮,回荡悠远,几公里之外都能听到。

我国有关长臂猿鸣叫的文字记载多集中于长江三峡地区,最早可达晋朝。北魏郦道元所着的《水经注》书中录有晋朝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两岸高山重嶂……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而今,由于所栖息的原始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及打猎活动猖獗等原因,长臂猿已经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灭绝了。目前仅在云南、广西和海南三省区的少数山区还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全世界现有4属16种长臂猿,我国就有其中的3属6种,它们分别是:分布于云南的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v2])、白颊长臂猿(N. leucogenys)、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和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分布于海南岛的海南长臂猿(N. hainanus)和分布于广西的东黑冠长臂猿(N. nasutus)。所有6种长臂猿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