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而不闭的盆地
川人出川惊海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9期 作者: 白朗 

标签: 四川   地质地理   文化地理   观点地理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川人独特的性格:于封闭之中兼有开放,于平和之中又不乏热烈。因此,对北出剑门南出夔门的川人来说,出川,是意味深长之举,多得难以胜数的川人带着壮思和希望走出盆地,化虫为蝶,化鱼为龙。

长期以来,外界总认为四川盆地交通闭塞、文化滞后。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历史上,川人出川主要有南北两条线路,“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夔门、剑门是四川的南北两大门户。北线剑门蜀道是过剑门关、棋盘关后,穿行在米仓山、秦岭这些大山中往汉中去的山路。南线出夔门经长江三峡直达湖北。诚然,纵观巴蜀地理,从西北的邛崃山、岷山,到北面是龙门山、米仓山至东北的大巴山脉、巫山,向南是武陵山,西部为夹金山、大小相岭、大凉山,东南为大娄山、云贵高原,海拔均为1000米至3000米,而盆地底部为海拔200—750米的丘陵与平原,使这一片地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丘陵性盆地。但是,巴蜀虽地处四川盆地,周围大山环抱,却并不封闭四塞。齐鲁多鸿儒,燕赵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巴蜀多高士。在四川,既有陡峭的崇山峻岭,也有江南水乡一般烟柳葱茏的平原,更有水网密布的水乡泽国。天府之国固然滋养文化,然而天府之国的富庶与陡不可攀的高山,这样一个刚健与柔媚、激昂与含蓄的环境,更使川人在探索与自省相契的状态中,走出封闭的天地,人才辈出。

川籍文化名人郭沫若曾说,川人不出夔门难以成大才。在历史上,夔门一直是四川的“南大门”,无数四川人正是从这里满怀豪情地走出盆地。(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阿淳)

川人留川磨成牛,川人出川惊海内。俗话说:一出夔门天地宽。对川人来说,夔门是混合着苦乐和梦想的象征之门,是实现飞升一跃的龙门,多得难以胜数的川人正是从这里壮怀激烈地走出盆地。自古以来,川人同环境相抗争,从鳖灵决玉垒山到李冰修都江堰,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的开辟,正是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反抗和背叛,造就了川人开放的经济意识,进一步影响了文化氛围,形成了开放的巴蜀文化意识。

纵观巴蜀地理,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丘陵性盆地,周围群山环抱:西北是邛崃山、岷山,北面是龙门山、米仓山,东北还有大巴山、巫山,向南是武陵山,西部为夹金山、大小相岭、大凉山,东南为大娄山、云贵高原。

巴蜀士人游学或仕宦于巴蜀与中原之间,沟通信息,也是促进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不少士人游学或仕宦于中原与巴蜀之间,如汉代第一才子司马相如曾三次往返于中原与巴蜀。当司马相如第一次出川前往帝都长安经过成都北郊的一座必经之桥时,他以一种舍我其谁的口吻指着桥说:我要是不当个大官坐着四匹高头大马拉的车回来,就不从这上面经过(于是后人把这座桥叫做驷马桥)。然而汉景帝对词赋毫无兴趣,素以文才自负的司马相如游学到了梁国,写出了成名之作《子虚赋》。梁孝王死后,他只好怀揣着几分伤惋返回成都。直到赏识司马相如才情的汉武帝登基,司马相如才又二次出川前往帝都长安。

公元725年,诗仙李白25岁,他“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于是,东出夔门开始了长达37年的游吟生涯。迈出三峡后,他再也没能返回蜀中故土,公元758年,当他58岁时,因涉嫌永王之乱,被万里流放前往夜郎,来到巫峡时幸遇全国大赦被赦免,这是出川后他距离故土最近的一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