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之路
花落花开路依旧

8月上旬,各种杜鹃花都已过了花期,但是行进在川藏线上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和想象到满山遍野杜鹃花开时的动人景象。在贡嘎山的密林里,我看到大叶杜鹃的残花还缀在枝头,在康定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上,森林早就不见了踪影,但是杜鹃灌丛却长满了起伏的山坡,成了这里的主要植被。这是另一种杜鹃了。我们考察队中来自中科院植物所的植物学专家李渤生教授让我们注意杜鹃的分化和演变,森林里大叶型的杜鹃走出森林后,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寒冷和少雨,叶子变小,植株也矮曲化了。李教授告诉我们,覆盖山坡的杜鹃花灌丛,就属于小叶型的杜鹃花。
大部分小叶型杜鹃枝头的花都谢了,但是在一处岩石下有一丛杜鹃枝头还缀满了白色的花朵。这使我想起某一年的春天,我在林芝附近的色季拉山上看到的铺满山坡的小叶型杜鹃开的都是紫色的花朵。看来色季拉山的杜鹃与折多山上的杜鹃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了,尽管都是小叶型的杜鹃。


川藏线上杜鹃花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我查看了一下专业书,发现仅是以川藏线附近的地名命名的杜鹃就有十几种,如:宝兴杜鹃、贡嘎山杜鹃、康定杜鹃、折多杜鹃、丹巴杜鹃、道孚杜鹃、鲁浪杜鹃、林芝杜鹃…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标本馆四楼,我国从事杜鹃花研究的植物学家耿玉英领着我们看了这里的杜鹃花标本,她说这里有400多种我国的杜鹃标本。她打开标本柜的铁门,拉出了几个抽屉,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固定标本的白色纸板左上角,写着这份标本的采集地、采集时间以及采集人等信息,而右下角的鉴定签上则记录着标本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翻阅标本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采集地就在川藏线上的丹巴、康定、理塘等地。在这些地方,植物学家曾经发现并发表了很多杜鹃花的新种,其中一些新种正是以模式标本的采集地点命名的,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贡嘎山杜鹃、林芝杜鹃等等。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冬季的守望-q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