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套:“河神”缔造米粮川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10期 作者: 晋南 

标签: 农业地理   平原   

从1869年至1925年,民间水利家王同春创造了引黄灌溉的传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曾经人烟稀少的荒野,渐渐变成了“岁告丰稔,烟火万家”的富庶之地。直到今天,他开创的“八大干渠”依旧灌溉着后套的万亩良田。
河渠围村落,桑麻遍田畴
拍摄地点: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与乌拉特前旗之间
沿着黄河,飞机缓缓地掠过一片沃野,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赶快按下快门,捕捉到了这阡陌交织、河渠纵横的画面。后套未开发前,平原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海子(多为黄河改道形成的牛轭湖)、沙丘。王同春等人利用后套的地势,在黄河北岸开凿了多条干渠和支渠,将后套这片处女地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塞上米粮川”。

荒野变粮仓,历史不过百余年

话说那“有百害”的黄河,挟着滚滚的泥沙,浩浩荡荡的向着东南奔注。中间,这浑水卷过了狼山以南一片蒙古的牧场,决成万顷膏腴的土地。

——冰心《二老财》

阴山支脉乌拉山从昆都仑河畔出发,向西一直延伸到一个叫西山嘴的村子。绕过这里,坦荡的后套平原便在眼前了。平原北侧的狼山像一张巨大的弓背将平原紧紧环绕起来。后套四周,横亘的狼山与东流的黄河并驾齐驱;乌兰布和沙漠、苏吉沙漠分居两侧。从空中俯视,后套平原像一块扇形翡翠凹嵌在山脉与黄沙中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发展农垦事业,从内地征召10万农工,在今天后套西部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并建造了多座城池。好景不长,繁荣一时的灌区因战乱而毁弃,土地也被沙化了。此后的千余年里,后套一直无人垦殖。清代初期,蒙古达拉特部因战功显着被朝廷安置在狼山前后,后套也是其领地。直到清同治年间,这里依旧是“只见蒙古包,不见人和树”的茫茫荒原。

百余年后,这里早已变成着名的“塞上粮仓”。今年8月,我在巴彦淖尔博物馆见到了一张详细的灌溉水系图:只见后套平原上的纵横河渠密如织网,辐射在阡陌交错的农田上;除了十几条大的干渠,周围还有千余条次干渠、支渠、次支渠……博物馆讲解员告诉我,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正是有了它们,后套平原才真正变成了富饶的“塞外天府”。去年一年,巴彦淖尔市的粮食产量达到了250万吨。我们很难想象,150年多前的清末,后套依旧是了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它后来是如何变成“万顷膏腴”的?今天后套版的众多河渠是如何诞生的?我决定沿着后套黄河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去寻找当年拓荒者的足迹。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