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追寻“河神”王同春的足迹
之前自己早就听说过河套的大名,却恰恰忽视了这塞外粮仓的缔造者——王同春。在今天大多数人的脑海中,王同春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近些年出版的书刊时而会提到这个名字,但多以“大地主”、“大财主”等形容之。有意无意中,他的治水才能被隐没了。早年,张相文、顾颉刚、冰心等虽对其事迹有过讲述,但很多重要细节并没有披露。经过商议,编辑们觉得,后套的垦荒历史非常值得挖掘,而这位传奇“河神”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8月初,我将报道思路发给了自由撰稿人晋南,他对这个选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快答应了我的约稿请求。不到一周时间里,他夜以继日、挑灯夜读,“消化”完了5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一周后,我们与《山西文学》副主编陈克海相约,决定到河套大地上去寻找“河神”足迹。7日,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后套平原的西端,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与后套平原的过渡地带。150多年前,王同春的后套生涯正是从一个叫“磴口”(旧磴口)的地方开始的。旧时的磴口是一座位于黄河西岸的小镇(当时归宁夏管辖,在今阿拉善左旗境内)。直到1949年,磴口县城才迁到现在的驻地。或许因为王同春在后套西部生活时间太短,这一带几乎找不到他的活动遗迹。
9日,我们到了王同春在后套的根据地——五原。在当地朋友引荐下,我和两位作家老师先后拜访了五原文史专家武英仕和王同春后人杨怀世。从他们那里得知,五原县城北原有纪念王同春的祠堂和他的墓地,但这些历史建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损毁,今天见到的墓碑是后来重修的。墓碑周围芳草萋萋、瓦砾狼藉,令人唏嘘。墓地平时无人维护,久而久之王同春这个名字也就慢慢被淡忘了。
即便在五原县博物馆这样的机构,我们也没能找到几件王同春的遗物,仅有的两幅老照片还是从别处翻拍的。一个不幸的消息是:王同春的孙子、南开大学的经济学家王继祖于去年11月过世了,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个重要采访对象。随后杨老师向我们提供了另一知情人——王同春的外孙女张素梅。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