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江平原
耕地、湿地双重奏
标签: 黑龙江 气候地理 水文地理 农业地理 湿地 平原 农业基地

“农场在小河上游的山沟里建设了一个没有完成的小水库,那里的河、水泡子与推土机取过土的大沟里的水面相连,水面与草甸子交错一片,形成了鱼虾、飞禽、走兽的乐园。”这是老知青冷雪峰在回忆北大荒的散文中写到的场景。1963年,他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位于三江平原的八五二农场。农场地处完达山脉的北麓,黑龙江省宝清县内以东地区。从完达山里流出的蛤蟆通河、大索伦河、小索伦河向北流入挠力河,而后在饶河县汇入乌苏里江。这里是转业官兵在1956年开发北大荒时所建设的一个大农场。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在迎来数以十万计的“冷雪峰”之前,这里荒野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林间野兽出没,低空百鸟飞翔,时称“北大荒”。
拓荒与粮仓
作为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词,“北大荒”源自《山海经》里的“大荒”,曾经有“东荒”、“西荒”、“北荒”之称,早年时仅包括现黑龙江省西北部的松嫩平原一带,真正延展到三江平原、与现黑龙江垦区的概念重合,还是从1958年开始的。那年5月7日,参加黑龙江东部密山、虎林、合江一带荒原开发建设的转业军官徐先国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名噪一时的诗作《向地球开战》:“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也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
因为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又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北大荒精神”。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