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色彩斑斓的拓荒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04期 作者: 陆英 

标签: 生物地理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巨石上色彩斑斓的斑斑片片、森林中如轻纱帘的挂挂松萝甚至雪线附近苔藓中细针状的雪茶,它们都是地衣。这是一类由微小的绿藻或者蓝藻与丝状的真菌构成的共生生命体,从赤道到两极,从高山到海滨,从森林到荒漠戈壁,地衣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可以生存在各样极端环境中,却唯独不能忍受城市空气的污染。地衣可以作为环境的指示——有它生长的地方,才是纯净的荒野。
岩石表面,色彩斑驳。上古人类的岩画依然清晰,而鲜活的地衣则为它增添了一抹生命的色彩。岩画与地衣交织呼应,它们分别是历史和自然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记。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Fred Hirschmann/c

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装着雪茶的白瓷瓶,它是云南的一位朋友很多年前送给我的。这雪茶形如银针,朋友说:“雪茶不是长在茶树上,而是生在雪山之巅。”什么样的茶树生在雪山之巅,生出这洁白的茗叶?我闻之不以为然,雪山之茶,想必是某种草药的噱头罢了,这罐雪茶,我当时并没有开封品尝。

后来我得到了去藏东南考察的机会,在高山草丛和碎石交界的地带,我意外得见了雪茶的真面目。那里根本没有什么茶树,甚至没有灌丛。一根根雪茶长不足一厘米,直立或者平铺于苔藓和杂草间。雪茶在强烈的日光下泛着白光,它们形似枯败枝叶,但把它拾在手中却见其柔韧光鲜,色泽仿佛不远处山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雪茶的身份之谜

雪茶竟然长在地表,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一会儿工夫,我捡了一小捧雪茶,“这些雪茶无枝无叶,它也像虫草或者蘑菇一样,是真菌吗?”我向同行的植物学专家彭建生请教。彭先生是藏族人,足迹遍及横断山区及青藏高原,对于这种生于雪山上的物产十分了解。在我趴在地上寻觅雪茶的时候,彭建生一直在旁边笑而不语,此刻被我问起,他答道:“这个是和真菌有关系,不过严格来说雪茶其实是一种地衣,也就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回到山脚下的镇子里,我迫不及待地上网查阅了雪茶的资料。原来“雪茶”一词早在清朝就已开始使用了,在清人赵学敏编着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关于雪茶的记载:“出滇南,色白,久则色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形似莲心,但作玉芽色耳。”彭建生专门请我品尝了雪茶的味道——“这个雪茶放的时间久了,味道就淡了,趁鲜尝一尝吧”——在热水中旋转的白色碎枝并未像茶叶那般,随着水的浸润舒展开来,而是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姿态,如同高原上冷峻的环境一般,容不得半点松弛。泡过雪茶的水饮入口中,所谓的“清香”没能感觉到太多,反而是大地的气息更加浓重,说是灰土的味道,却也不尽然,比灰土的滋味深沉一些,也比枯枝的味道厚重,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感觉。

责任编辑 / 高新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