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
印章造就了金石美

西泠印社是兼具文物收藏功能的印学社团,它在玺印收藏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跨越,西泠印社的印谱和印章藏品大都是历届社员捐献和收购的,几乎囊括了明以来的印谱、印集。在西泠印社的收藏辑谱中,最为珍贵的有1904年丁仁将所藏八家印作600余方辑成的《西泠八家印选》和《泉唐丁氏八家印谱》。
“印章其实包含了一个宏大的篆刻美学体系。”中国当代着名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说,“它用指腕并运、方圆兼备的笔法,创造出了丰厚苍茫、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
从印章到篆刻,再到印学,在金石刀笔的辗转腾挪之间,吐丝结茧一般凝聚而成的中国印文化,终于在江南腹地实现完美集结,以凝重洗练之势成为与书法、绘画、诗歌并驾齐驱的四大传统艺术,而以印章形式呈现的篆刻美学,则成为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艺术门类,甚至有人称篆刻为中国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但印章又是跟书法、绘画和工艺美术不同的,书法比较注重“第一感觉”,讲究好的表现形式,绘画更感性,富有色彩和形象,在视觉之外又被赋予了思想象征和哲学灵感,而工艺美术是一种美化生活的造型艺术。唯独印章,是“通过章法、刀法、笔法来创造,又通过印面让人感受到审美境界和文化魅力的艺术”,所以它独一无二,不可取代。
印章创造了最具力度的线条之美
印章在成为篆刻艺术之前,更多是跟实用功能相关。印章一词的含义比较广泛,举凡古玺、印、章、宝、朱记、图书、花押、戳记、关防等历代公私印鉴,都在此列。比如考古发现的早期的商周玺印,只是与器物的制作及铭记有关。印章在秦代以前统称为玺,俗称古玺。霸道的秦始皇立国一统天下之后,专门昭示天下,玺字只限皇帝印使用,而臣民的印只能用“印”字。到了汉代,治印承袭了秦代的制度,规定一般官印和私印均用“印”字,但是对将军印做了另行规定,改用“章”字。这类俗称为将军章的印章,由于常常是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仓促封赐、草草凿成的,又被后人称为“急就章”。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