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
脱胎换骨的历史记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04期 作者: 萧春雷 

标签: 台江县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一书中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5000多年来,苗族在中国从华东到中原、从中原到中南、从中南到西南,辗转迁徙,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直到20世纪下半叶,他们中的一些人又从中南半岛被迫迁往陌生的西方,苗族由中国的一个民族演变成了世界性民族。苗族如此长时期、远距离的大迁徙,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偶然的黔东南姊妹节

如果要为苗族寻找两个关键词,那应该是“山居”和“迁徙”。已经有许多人类学家指出,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很少生活在平原地区。早在1924年,法国学者萨维那在他的《苗族史》中就写道:“苗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自然聚居地是山岭……他们说:鱼在水中,鸟在空中,苗在山中。”

今天的情形依然是这样,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西南省市自治区的山区或高原。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前几年,我和几位朋友从凯里出发,经过雷山、榕江、从江、黎平、锦屏、天柱、台江等县城,再回到凯里,等于围绕苗岭山脉的主峰雷公山转了一个多星期。

我们正好赶上台江县一年一度的施洞姊妹节。一股股人流,从各个村寨涌出,汇聚到清水江边的河滩上。中年妇女穿一种蓝布斜襟便装,锥髻,红头帕,英气勃勃地擂鼓。身着紫红绣花镶边盛装的少妇,脖子上挂着粗壮的银链——仿佛奢华的刑具。少女们鲜衣花裳,头戴高耸的银冠,几乎被全身的银器——完全淹没。铜鼓声声,耀眼的少女们排成队列,围成一个圆圈缓缓转动,艳丽的少妇们排成另外一支队列穿插。这个踩着鼓点、步履坚定的舞圈,在河滩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卷入了越来越多的人流。苗女们载歌载舞,然而表情严肃,仿佛戴着一张古老的面具,她们坎肩上的金色刺绣和围裙上的银亮饰片,看上去就像华丽的甲衣和战袍。刹那之间,我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眼前进行着金戈铁马的战阵表演。她们的舞步,是在讲述自己民族的跋涉故事吗?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