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拉
海水与河水交汇之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06期 作者: 高进宁 

标签: 印度   文化地理   

在印度西南角的喀拉拉邦,外海的阿拉伯海水和内陆河湖水系彼此交汇、倒灌,由此形成一种地理奇观“回水”,并孕育了一种独有的水上生活。

滟滟随波千万里
黄昏的光线将阿拉伯海染成金黄,三两只简易的小渔船正准备横渡海面,开始一段舒缓而漫长的旅行,回到它们位于喀拉拉岸边的家。张大的“中国渔网”如同细薄的纱笼,斜伸到渔船上方,护送它们回家。位于山海之间的喀拉拉,有数百万这样以海为生的渔民,而这种已经成为喀拉拉标志的“中国渔网”,暗示了它和中国的渊源,以及它曾是海上贸易重镇的辉煌历史。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Niels van Gijn

“5大湖泊与40多条天然河流彼此交汇,形成如植物根系一样稠密的网状水系。”

地名泄露了秘密,在关于“喀拉拉”(Kerala)的众多解释中,当地人最喜欢这种说法:喀拉拉在当地语言里即马拉雅兰(Malayalam),由“山”(Mala)和“海”(yalam)组合而成。这一组合,直观地展现了喀拉拉夹在山、海之间的地理环境:东侧是西高止山脉,山上常年为雾气笼罩,遍布热带雨林;西侧是阿拉伯海,一直是当地人与外界往来的重要门户。夹在西高止山和阿拉伯海之间的喀拉拉,从印度的西南角开始,沿着阿拉伯海的海岸线一路往北延伸。

这只是从空中俯瞰的概况,如果深入内部,会在西高止山和阿拉伯海之间,被另一片更为壮观的地理奇观震住:5个巨大的淡水湖泊,与人工运河和40多条天然河流互相交织,构成一片广袤而复杂的蓝色水网,从西高止山的山麓,一路拖曳至阿拉伯海。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上边地图勾勒了喀拉拉邦水乡泽国的大概面貌:外侧有阿拉伯海,内侧有发源于西高止山脉的数十条河流,中间还躺着五大湖泊和十数条人工开凿的运河渠道。广袤的外海和稠密的内河将狭长的喀拉拉邦夹在中间,造就了一个丰腴肥美的水乡泽国。上面这张截取自科钦的遥感图,以更直观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水乡泽国的肥美之态。外海和内河像是一个三角形内两条相交的边,而位于三角形内部的陆地,仿佛是上帝特意留出来,以便使科钦嵌入这片宛在水中央的绝佳位置。

鸟瞰这片巨大的蓝色水网,那些巨大的淡水湖泊如同怒放的花朵:位于中央部分的湖心就是花蕊,水面充盈,河水丰沛;湖泊周边的进、出水口,凹、凸湖岸,如同裂成片状的花瓣,这些花瓣有时数量众多——喀拉拉境内的第二大湖阿斯塔玛迪湖Astamudi)意为八只手臂,是形容湖泊开汊之多;有时形状奇特——最大的文伯纳德湖(Vembanad)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其中两条水道如裙带,北至科钦,南至奎隆。阿斯塔玛迪湖的一条水道也长达100多公里,几乎与整个喀拉拉一半的海岸线平行,从南部的奎隆,一直绵延至中部的阿勒皮。

40多条天然河流,则像上帝赐给喀拉拉的礼物,大多窄长,就像是这些花朵状湖泊的细长花梗。但这花梗结构复杂:有时一枝花梗对应一朵花,有时花梗两端都长出花来,有时数枝花梗拱卫一朵硕大肥美的花。在这些花梗上,由椰壳做成的驳船穿梭来往。

责任编辑 / 黄菊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