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草房
正在消失的海边童话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11期 作者: 刘志刚 燕双鹰

20多年前,原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以我国各地民居建筑为主题图案的系列邮票,其中一枚“山东民居”邮票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别致的房屋:石块垒起的屋墙上隆起高高的屋脊,海草蓬松的屋顶罩着一层渔网。这独特的建筑便是胶东沿海的特色民居——海草房。1996年,经民俗学家单曼老师介绍,我第一次认识了海草房。每每提起它,单老师口中总是充满溢美之词:“屋顶如同一座座小山,有层层褐色海草堆积着,这神奇的造型,漂亮的外观,仿佛让人进入了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听过他几番形容,那些神奇的画面始终在我脑海中徘徊,久久不能散去。
两年后的一个冬季,我终于有机会去探寻向往已久的海草房村落。我和朋友从烟台市区出发,驱车大约200公里,到了单曼老师提到的荣成市宁津镇(今宁津街道办事处)的宁津所村。黄昏时分,冬日的暖阳漫射在海草房的山形屋顶和石头墙壁上,房屋犹如一座座小型的金字塔,古朴而壮美;屋顶上的银灰色海草层叠向上,如微波平浪舒缓而均匀地铺在尖尖的房顶上。从那时起,我将主要的业余时间用在这些老房子上,并逐渐成了那里的常客。
只是没想到,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生态建筑时,它们已开始悄悄退出历史舞台。

海草房主体架构传承了中国特色的“硬山搁檩”结构。海草房是普通百姓住宅,在规模和装饰上,它远远赶不上采用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的宫廷建筑、宫邸豪宅、寺庙殿宇。在这里,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简约:牢固的木构框架与坚实的山墙融合成坚实的主体,三角形高脊陡坡则保证了它可以防潮、防风、排水。与大多数建筑的平直屋脊线不同,海草房屋脊的两头往往高高翘起,看起来像一个个硕大的马鞍。
奇妙的材料——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
海草房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团。1978年,烟台市长岛县北庄村一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发掘出土了好几处当时的房屋遗骸:房子为土木结构,四周埋木柱支撑,中央立长柱到顶,柱子之间以斜搭的木檩相连;屋顶的里层以树枝铺就,最外层用草苫成。这种屋子顶部的构造与今天见到的海草房相差无几,但房顶外层用的是什么草已无从考证了。这种被称为“海草窝棚”的简易设施,应该就是海草房的雏形。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