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国家公园”实验
中国自然保护56年

卡瓦格博(梅里雪山)是藏人最敬仰的神山之一,是佛教中胜乐金刚的道场。藏人的传统是不和神山合影的,因为不知道该把照片摆在什么地方:如果放低了,那是对神山不敬;如果放高了,那是自己傲慢。所以只是将神山藏在心中膜拜。如今这传统已然被打破了。
2011年5月1日上午9点多,高高的卡瓦格博峰(梅里雪山主峰)刺穿浓云,露出雄伟的白色冰峰。周开郧领我走进飞来寺边的观景台,在煨桑炉边,他一边念经,一边把柏枝放进去。柏枝的青烟在卡瓦格博前袅袅升起。
我5年前来梅里雪山,这里还是个“风景名胜区”,此次前来,它已是“国家公园”了。我的采访主题很简单:云南省为什么要建国家公园?国家公园能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高耸的卡瓦格博,应该是在那里的,但往往被浓云遮蔽,很难看到真容。
周开郧是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一心保护家乡神山的德钦本地人,面对我的问题,也无法用一两句话说清答案。“你自己看吧。”他说。后来我慢慢知道,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云南国家公园的实践带来了新的自然保护模式,取得了成果,但它又面临着管理体制问题,如不理顺,国家公园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还停留在风景名胜区模式
“国家公园”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提出的。1832年,他在去北达科他州旅行的路上,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深表忧虑,并写道:“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