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帝汶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05期 作者: 何川 谢川陵


东帝汶掠影

比起阿富汗、伊拉克、朝鲜和伊朗,东帝汶显然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过多的关注,然而联合国对其所投入的人力、财力却是相当惊人的,按照人口比例来计算要远远大于阿富汗及伊拉克——这一举措使东帝汶的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地质学上,南洋群岛大部分处于构成亚洲南缘的活跃的造山带,沿线形成一个曲折不断的大岛弧,弧上多火山,弧外为海沟,弧下是地震带,地质状况极其复杂。身处其中的帝汶岛地质情况也是如此。山体多由沉积岩构成,多质地疏松,一经雨水冲刷,往往形成滑坡。
而主要集中在全岛东部的较为平坦的地貌又均是珊瑚岩形成,土地贫瘠,不适耕种,往往荒草丛生,仅可作为牧场,颇有些名气的帝汶矮种马就在此繁衍生息。


东帝汶人主要是土着人,约占总人口的78%,其次是印尼人,约占总人口的20%,另有约2%的华人或华裔。当地土着是来自美拉尼西亚的黑人移民与来自马来群岛的黄种人移民的混血后代。因为混血来源和程度的不同,土着人还曾被进一步划分为原生马来人、次生马来人、吠陀-南岛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其中原生马来人的比例最高。
责任编辑 / 李其芸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