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辇毂之下”的景观与人生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唐晓峰 

标签: 观点地理   民居   

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们每日“眼见”的正是各类地理景观,地理学提倡人们从景观的角度认识世事,自有一番道理。

北京城的景观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明清时期,北京城又称“辇毂之下”、“日下”。 “辇毂”、“日”都是喻指皇帝,北京城在皇帝身边,为帝王之都,所以是“辇毂之下”、“日下”。帝王之都的景观是什么特点?今天崇尚艺术的人士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然而在帝王主宰天下的王朝时代,帝都建筑不是音乐。隋朝主持建设大兴城(即随后唐代的长安城)与洛阳城的将作大匠宇文恺早就说过,京师建筑乃是“金口木舌,发令兆民”,意思是,都城的建筑物犹如皇上的喉舌,可以威制百姓。原来京师建筑是“凝固的皇权”。面对宏伟的形体、红黄的色彩、张狂的龙形,我们如果是当年京城的“兆民”,只能惶恐于君王的淫威。好在,今天那些皇上的“金口木舌”都统统演变为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容徜徉于它们的阶下,欣赏其绝伦工艺。我们明白,景观含义的演变,是社会制度、社会文化转型的结果。

回想当时的王朝时代,当然不能忽略京城中属于百姓的景观。北京老百姓说:“出宅门,过大桥,大桥下面一树枣”。这是百姓景观的动感描述。京城百姓街区以大面积的胡同格局、浅灰色调为特点,对比红黄的君王色调,百姓的“草根阶级”地位确立已定。当年的胡同口还设有栅栏,老百姓被安排管理得十分紧固。对于一个崇拜官本位而又好大喜功的人来说,京城的百姓景观不值得一瞥。但对于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在百姓景观中却可看到与朝廷功名利禄绝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淳厚的风俗、质朴的民德。北京的胡同民居,不追求形体色彩的炫耀,一切都是依据“人”的尺度,造就四世同堂,和睦邻里,再配上紫藤古槐、秋色如许,这样的城市生活画面,世上再找不到第二处。京中人好谈朝中事,但那只是看官场闹戏,并非真要去钻营。在京中用力钻营的,倒是外地进京的野心志士,无时不渴望大红墙内的炙手荣华。世世代代在灰色淡雅院落中熏陶的人们,本分温和,还生出几分惰性。京师的地位虽然让他们沾染了“爷”气,并能说会道,但本质上,他们只不过是与官场毫无缘分的贫嘴百姓。

京师的红墙与灰墙,虽然近在咫尺,但两者的社会距离如隔天涯。“咫尺天涯”,正是帝都景观的触目特征,观者无不震撼。在如此强烈的对照氛围中,四合院中的百姓却能心静如水,逍遥生活,原因何在?当然,原因首推王朝礼教的宣扬。但似乎也不能忽略在小巷深处、院落围合中形成的另一种生活氛围。四合院的隔绝效能使其中的生活自成一统,皇都大城中存在的严酷的阶层对立,在四合院中失去了“社会角色提示”的作用。四合院中人并无“人下人”的终年之忧,却有父兄同堂的每日之乐。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