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向未来
规划中的北京城

从景山远眺古都新貌(北京月讯供)
随着北京城墙的拆除,北京作为一个古城失去了整体保护已的可能性;随着危旧房屋的改造和房地产业的突飞猛进,一些传统的四合院式的灰色民居也在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北京市规划划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成为北京古老文化留存绵延的精神所在了。
要想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现代化。事实上真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要有先进的城市设施和时尚的建筑物,还要有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令人舒适的城市景观,更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氛围。在国外,巴黎、罗马、伦敦、东京之所以能够成为着名的国际大都市,原因大都如此。
谈起北京的规划,不能不提到梁思成,这位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着名的建筑师提出的在老北京城的西边再建一座新城的“双城”方案,应该说是1949年后第一个关于北京城的总体规划。
显然,这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方案,但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处在最紧张、最艰苦的阶段;人民解放军正在边远地区与国民党残匪浴血奋战;内地数以百计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型项目正急待上马;北京尚有十余万失业人口,环境脏乱、百废待兴。不可能斥巨资先把古城北京博物馆式地保护起来,而重新兴建一座新首都。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曾先后公布了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对首都北京的重要文物进行保护;2000年北京市政府又划定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界线;今年市政府将拨款3.3亿元修缮文物古迹,并加紧编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着手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责任编辑 / 李志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