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天意一半 人为一半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叶春生 

标签: 深圳市   文化地理   

几十年前,深圳还是个名不见经传之地,如今却已是拥有1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同样的天,同样的地,是什么使曾经偏居在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深圳,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是因为它所处的特殊区位,有人说是风水好,地运到了。本文作者说是天意加人为。

深圳从南海边一个小小的渔村成为今日的大城市,大家似乎都公认的一个原因是1979年邓小平视察广东时的一席讲话,他使深圳一跃成为中国首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特区。于是像发生了奇迹似的,这个让海风吹打了几千年一直未见真容的深圳,却突然在近几十年间翻开了辉煌的一页。丑小鸭变成天鹅的魔力来自于何方?一位研究城市地理的学者的解读是:那是因为深圳所处的面对香港、直抵太平洋这一特殊口岸位置,使它能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代,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而广东一位研究风水的大师雷铎先生说:那一半是天意,一半是人为。我想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都很合理。城市地理研究的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具体到城市,它涉及的是一座城市需要如何寻找、遵从地理环境进行选址、建立和布局等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的问题。深圳近20年的发展,除了地运所及之外,与他们所营造的人文、自然环境改变了地脉、人气也有关系。

国运不昌风水无从可谈

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处,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北枕梧桐山、羊台山。按风水的说法,其龙脉中的祖龙,自东北而来,即广东罗浮山之余脉梧桐山、羊台山、七娘山;而西南的蛇口为水口,香港大屿山为其砂案,形成个艮山坤向,北山南水的格局;加上圈内海湾套叠,岛屿棋布,犹如灵龟下海,金盘养鱼,美不胜收,着实是好风水。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在此耕作,从现今出土的贝丘遗址看,他们活动在大小梅沙一带。这里北靠林木茂密的山岭,东有大鹏半岛,西有九龙半岛,大鹏湾内风浪较小,正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因此历代均有移民至此。仅汉朝的四百多年间,中原人大举南迁,就有不少是迁徙到珠江三角洲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与技术,改变了当地的人群结构,至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新安县(现深圳市的核心地盘)人口增至239112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南迁的客家人,其中不乏各路精英。客家人经过了多次大搬迁,饱受开基创业之艰辛,也铸造了他们勤劳刻苦、团结奋进的性格。他们聚族而居,不忘中原望族之家声,勤奋好学,艰苦创业,这一自然加人文的优势,成为现代深圳辉煌的基础。

不过在中国的版图上,深圳一名晚至明朝才有。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地图上才标出了“深圳”墟的字样。这是因为村边有一条深深的水沟,当地人称田间水沟为“圳”,故名深圳。到了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地图上才有了个“新安县”,它包括了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责任编辑 / 黄秀芳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