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佑我们的家园——风水复活的背后
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院长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1期

标签: 文化地理   观点地理   

济世救民是“风水”之所以出现的初衷。虽然传统的风水依旧有很大的市场,但前科学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只能给我们经验和启迪,却无力保佑我们当下的脆弱家园。我们已从田园牧歌式的怀旧中苏醒,不会指望过往的“神灵”能解决目前中国的生态安全问题。但在现代城市急剧扩张以及各种城市病不断增多的年代,我们有什么可靠的方法和途径,来保障城市和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就此问题,本刊记者对景观设计学专家俞孔坚教授进行了深度采访。

李雪梅(以下简称李):我发现随着人类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人所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了。科学技术好像并没有使现代人变得更强大,反而是更脆弱了。此前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等灾难都是最好的例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呢?

俞孔坚(以下简称俞):美国有一部关于星球大战的电影,描绘人类在面对外星人时,是如何大规模出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来壮胆的。结果,它们在外星人的神秘武器下瞬间灰飞烟灭,倒是人间柔弱、优美的音乐,最终将外星人制服。

我们通过机器强化和延伸了四肢,通过电脑和信息处理技术扩展了大脑,使自己成为“超人”;近现代技术使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抽象化的世界中:为抵御500年一遇的洪水而修建的水泥防洪堤团团包裹着城市,以至于在河边而看不到水竭水满,在海边而听不见潮涨潮落;我们渠化和管化大地上的水系,以至于不知道水从何而来,水边还孕育生物;我们斩山没谷,“三通一平”,以至于忘记了地势之显卑。我们对真实而完整意义上的土地和自然越来越陌生,不再有机会像史前人那样,像田里的农民那样,像海边的渔民那样,感受她的呼吸,领会她的喜怒表情,对大难来临前的种种预兆漠然置之。

所以,现代人感应自然灾难的能力明显退化了,在灾难到来时更脆弱了。间接的书本学习永远代替不了真实自然存在的体验。因此,如何让城市与自然系统共生,使现代城市人能感受自然的过程,重新找回真实的人,是塑造新的和谐人地关系的基本条件。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