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花洞
洞里不分南北
标签: 房山区 地质地理 气候地理 土壤地理 文化地理 喀斯特

一个笔筒
揭示了石灰岩的奥秘
最近我去了两次北京的石花洞。
一天我随意拿起桌上的笔筒,欣赏嵌在石头表面若隐若现的小小的贝类化石。这是我几年前去云南石林时买的。它是用当地的石头石灰石做的。石灰石中的贝壳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这种石头是水成岩,是在海底和湖底生成的。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有一种特性,就是能够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我们知道空气和土壤中都有二氧化碳,雨水、河水或地下水中总是溶解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当水流经有石灰岩裸露的地区,或从地表向下渗透,在地下形成地下水系的时候就会有石灰岩被溶解这种事情发生。如果水是流动的,就会源源不断地把溶解的石灰岩运走,水流经过的地方,岩石就会发生千姿百态的变化,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一词,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在那里发育着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次J.Cvijic最先对这种地貌进行了研究,并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这些特殊的地貌和水文现象。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的地貌学术语)。喀斯特地貌地上地下都有,丰富得很。
当我把笔筒举高时,忽然发现笔筒的底部被红色签字笔的笔尖流出的墨水渗透了,留下了一片红色。这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石灰岩是透水的,即使它没有裂隙,但野外的石灰岩,由于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岩体中充满了各种裂隙,可想而知,石灰岩的透水性更强了。石灰岩的透水性使我想起了溶洞中的地下河道以及滴滴哒哒的滴水声,看来,它们都是从地表渗下来的。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