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
沿长江征服世界
驱车前往“榨菜之乡”涪陵的时候,正值农历立春与雨水之间。春寒料峭,天上飘着细雨,一路上已有零星的油菜开出朵朵黄花,给大地点缀上一些新鲜而湿润的色彩。就在这春天的温暖还没来得及全面铺开之际,用来制作榨菜的原料——青菜头已经到了大面积收获的时节。当我们车过重庆,渐渐驶入涪陵地界的时候,只见车窗外圆润朗泽的山丘之间,大片大片的绿色田畴仿佛一张张起伏波动的绒毯,不断地映入眼帘。这些映入眼帘的绿色,全是成熟的青菜头。

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貌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鲜、香、嫩、脆的特殊风味,营养丰富、耐存贮、适合烹调等许多优点而驰名中外。第一个推销榨菜,依靠长江运输的优势使其征服全世界的人,在我看来真应该获国际发明大奖。
长江:榨菜的扬名水道
在涪陵地方志办公室,研究涪陵榨菜的蒲国树先生告诉我,邱寿安在做榨菜生意之前,原是经营酱园的普通商人,在湖北宜昌经营酱园“荣生昌”。邱家一直喜欢用当地特产的青菜头制成酱腌菜佐餐,因此当邱寿安到宜昌经商期间,老家不断会捎一些过来。邱老板在自己享用之余,也用它待客或作为礼品赠送给客户和朋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邱老板将老家捎来的两坛酱腌菜全部赠送给朋友,大受欢迎,居然不能满足索要者的需要,于是萌发了大规模经营此酱腌菜的念头。次年正月,邱寿安赶回老家,当年制成80坛约2000公斤酱腌菜,正式取名四川榨菜,首次沿长江水道顺流而下,运抵宜昌码头销售,大获其利。从此,邱寿安放弃了酱园的生意,开始一心一意独家经营这种销路奇佳的榨菜。宜昌作为长江水运的枢纽码头,以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邱氏榨菜南下北上、东进西征的中转基地,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的销售市场。
榨菜试销成功之后,邱寿安扩大生产,增加产量,每年榨菜产量达到800多坛。为了长期垄断获利,邱家秘守加工方法,比如配制香料,要派专人到几家不同的药店购买原料,然后秘密进行配制;又如风晾脱水,他们在自家院内栽桩扯索,整个过程更是关门闭户,严防外人进入参观。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