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6期 作者: 唐晓峰 单霁翔
标签: 观点地理
对工业遗产的认同
撰文/北京大学教授 唐晓峰
最近听到“工业遗产”这个名称,这个名称一下子与我记忆中的两件事情挂起钩来,于是我在“第一时间”(其实就是“马上”)便接受了这个提法。
第一件事比较稀罕,常当笑话讲。那是我许多年前在美国一所大学上考古课,最后要搞发掘实习了,教授说:“我们实习的对象是一座水电站的遗址。”作为从古老中国来的学生,我心里暗暗发笑,笑话美国人没有历史竟惨到这种地步。其实在这件事情上,我是与美国人有差异的。对他们来说,废弃的水电站属于“过去”,属于“历史”,而我当时体会不到这一点。
第二件事很常见,但我有特别感受。这些年我在国内坐火车,过山谷、河川时,常见到远近有废弃的水泥桥墩,那里应该是旧日的铁道线路,不知什么时候由于改道而被废弃了。废弃的铁路桥墩徒然站立在那里,望着它们,我不由得感到了岁月的流逝,也不由得要猜想:当初是谁修建了它们?它们之上也曾有飞奔的火车来往吗?从形态和剥蚀程度上比较,有些桥墩多半是不久前废弃的,但也有些桥墩的颜色深暗,时间显然比较久远,透出历史气息。面对这样的桥墩遗址,无论它是否真的有那么久远,在感觉上,我看见的是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