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拆掉4000座烟囱以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6期 作者: 张志强 陈伯超

翻开中国经济地图,工业都会灿若群星,沈阳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和磨砺之后,沈阳犹如凤凰涅般开始由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作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沈阳有着大量的工业遗产。
从寻觅工业地标开始
以前,人们常说“烟囱林立,马达轰鸣”是工业发达的标志,沈阳就曾经是这种前工业化氛围浓重的城市。沈阳的工业在铁西区,工厂多、烟囱多是当地一大特征,其中最高最大的烟囱当属冶炼。冶炼是沈阳冶炼厂的简称,因其烟囱曾是沈阳最高的单体建筑物而远近闻名。若站在地面仰视烟囱,很难看到顶口。碰上大风的日子,只见白云掠过天空,烟囱似乎也跟着不停地摆动,有人夸张地说顶部摆幅近半米。每当此时,我不仅觉得自己太渺小,与这座庞然大物相比不成比例,而且觉得有些胆怯,害怕烟囱会倒下来。每次从外地进入沈阳,最先看到的就是冶炼厂的大烟囱。真有一种看到烟囱离家就不远了的亲切感觉。


冶炼厂有3座百米以上的“巨无霸”烟囱,在附近的千余家工厂的烟囱海洋中最“长寿”。第一座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第二座建于50年代,第三座是烟囱兼作硫酸回收塔,建于70年代。三座烟囱都是通体的钢筋水泥浇筑结构,平均直径都在10米以上,每座烟囱相隔不过20多米。冶炼厂大烟囱曾是铁西工业的象征,曾是沈阳的地标建筑,曾是沈阳的骄傲……
2004年,在拆除现场,有人欢呼,说沈阳减少了一个污染源,开始了由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变。有人难过,说沈阳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工业符号。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henanx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