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厂
中国人从这里踏上追赶西方之路

百年老厂将成为世博会的主会场
高雄路不在高雄,在上海。这两个地点本无渊源关系,即使都是东方名港,又正是两岸三通的响应热线,但我们无法推测42年前的更名是否预想到了如今的统一大势。海峡离此尚远,然而“船票”和“船”总是引人遐想之物,何况如今在上海滩打拼的台胞总数据说已经达到90万之众。


如今开往高雄路的公交路线有四趟,其中两线是从虹口出发,这个细节或许无意间暗示了140年前江南制造局的迁徙方向。当年,正是从虹口所在的租界(北市)搬到老城厢所在的华界(南市)以南、浦江西岸,这个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厂”的“局子”才得以不断扩充兴旺,成为大清朝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十几年后,在华洋人在《北华捷报》上惊叹:“十多年前,中国人购买了(虹口)旗昌铁厂机器,并将铁厂的机器运到高昌庙,建成一个兵工厂的核心。那时真未料到,它在后来历任的两江总督的培植下,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庞大机器制造局。”
高昌庙正是此地原名。1964年以前,高雄路被叫做高昌庙路,和附近的制造局路、局门路、炮厂后街一起,标的出这座“制造机器”的兵工重地。其实高昌庙这个名字远比江南制造局更为悠远,它来自宋时此地一座小庙。因制造局圈征,小庙迁出另建,地名则沿用未改。神佛退后,机器登场,于是1867年的上海老镇南市以南,成了中国近代工业梦开始的地方。此后该地以制造局为中心,建起一批民族工业及新式学堂,周围又通铁路、公路,港口货运日繁,人烟密集,成为上海华界又一兴旺地带。
如今的江边码头,江南造船厂的北侧,已经挂起了响应世博搬迁号召的横幅,外围是一片高低、新旧参差的住宅及商铺。小小的码头铁将军把门,江雾隐约,不知是不是传说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登陆的地方。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