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攀枝花钢铁厂是三线建设的产物。与宽广的武钢、包钢厂区不同的是,攀钢的厂址颇为局促。按照国际惯例,建设一座年产150万吨的钢铁厂,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平地,但这里却只有2.5平方公里、高80米的山坡。设计人员大胆提出了台阶式设计方案,通过大规模爆破,将山坡平整成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的台阶平地,辅以先进的多种运输方式和相应的工艺流程,浓缩安排下钢铁厂的布局,被人们誉为“象牙微雕”式立体大型企业。
隐蔽在巨型山洞中的816工程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2003年8月,“中国地下核工厂、世界第一人工洞解密”的消息,引起了世人的惊叹,勾起了人们揭开谜底的强烈欲望。

在三线建设时期,许多厂矿单位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校舍、医院等一应俱全。图为四川洛带512厂宿舍。

在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的今天,有的企业搬迁后成为“弃城”,而更多的企业通过改制、转型、重组、合并而重获新生。1966年,中央选定在涪陵白涛镇的大山里建设816核工厂。1984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816工厂原职工队伍军转民,改建为化肥厂。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周肃川
我们来到重庆涪陵白涛镇,沿着乌江画廊在崇山峻岭之间驱车约半小时,绕过着名的仙女山、芙蓉洞,才到达代号为816工程的建峰化工总厂。这个三线建设中的重点项目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当年由中央军委决定、周恩来亲自批准兴建。一夜之间,荒芜的大山里涌来了两万多工程兵,在乌江边的尖子山上开凿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洞体。从1969年到1984年,漫长的15年中,6万多“愚公”不断地挖山,挖出石方达151万方,可以筑成一米见方、1500公里长的石墙。最后,工程总投资达到7.4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建成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最大的一个放置核反应堆的洞跨度达31.2米,有十几层楼房高。
其实,816工程只是三线建设1100多个大中型项目中的一个缩影。就像这个隐秘的洞体一样,三线建设也是一个在神秘面纱笼罩之下的国家巨大建设战略部署。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