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在密林深处的菇民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6期 作者: 朱志敏 

标签: 龙泉市   文化地理   

香菇是世人公认的美食,但是香菇的原始栽培法却充满神秘。当我们的作者沿着浙江龙泉菇民的足迹,探访菇民的生活时发现,大山深处存在着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菇民小部落,一个藏匿在密林深处的独立小社会。它基本上保持了千百年来以菇业为中心的生活生产习俗、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只是这个社会也很快要消失了。

从野生到人工栽培,清鲜甘美、香气浓郁的食用菌香菇已成为一种健康美食。采用古老的原木法栽培香菇,更令香菇质优价高。因此尽管远赴菇山比在大棚里种植香菇生活更为艰辛,但至今在浙江仍有不少菇民以此为生。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郭实

结缘菇民非常偶然。那是2004年7月11日清晨,拍摄完龙泉凤阳山日出,感觉时间尚早,便取道安仁去拍摄古廊桥。路过下田村时,听到村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常。一打听,原来是在举行香菇庙会,不免觉得好奇,遂赶去看热闹。

庙宇里一位叫周仁德的大伯告诉我,农历六月廿四日,是下田村“五显庙”祭拜菇神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每个村都要轮着举行庙会,并请来戏班,刚才的锣鼓和鞭炮就是戏班在演“排八仙”的序幕戏。

小时候曾听说过“香蕈客”(当地对菇民的一种称呼)走南闯北功夫了得,还听说他们有自己独特而神秘的语言——山寮白。他们就生活在凤阳山—百山祖这个位于龙泉市、庆元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的山麓里。龙庆景一带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工香菇栽培的发源地,菇民也是一个有着神秘色彩的群体,菇乡还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而今自己竟无意间一步跨进了这个鲜为人知的世界,有机会亲近菇民,亲近具有千年历史的香菇文化。

菇乡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自古有木偶戏、二都戏等民间文艺,尤其二都戏是菇民们长期走南闯北,吸收他乡文化自成一体的戏曲,现已基本失传。农历六、七月间,是龙、庆、景三地菇乡的庙会期,活跃在菇乡的龙泉振华剧团往往走村串寨地演出,为菇民们带来欢乐。

菇乡的庙会是热闹的,可也充满辛酸。“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菇民的生活如候鸟,秋去春归,这种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菇民部落的年节习俗,因此每年农历六七月间举行的菇神庙会盛于春节,成为菇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此时此刻夫妻团圆,祖孙欢聚,共享天伦之乐。庙会后不久即是菇民“出行”的日子——从农历九月末开始,菇民们便又要离妻别子,背井离乡奔赴遥远的菇寮,开始漫长的种菇生活:头两年冬春季为砍树种菇的季节,第三年冬春季开始收成,一般能收三至四年。如果是大菇山资源多,菇民们一进山就要在同一个菇寮里生活10个冬天。

责任编辑 / 黄秀芳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