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3)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9期 作者: 蔡铁鹰 

标签: 吐鲁番市   地质地理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是一条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7—10公里,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褶皱低山。主要由侏罗、白垩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易水

真火真焰火焰山

新疆吐鲁番有处着名的景点叫火焰山,这座山一直被当作《西游记》里“火焰山”的原型,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远远看去,赭红色的山体真有点像火焰,再加上吐鲁番盆地的高温,确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座火焰山与《西游记》发生联系已有很长的历史,清人洪亮吉在《洪北江诗话》中曾写道:“小说家所言,皆有所本。如《西游记》之雷音寺、火焰山,皆在吐鲁番道中。余遣戍伊犁日,曾过之。”清代前期在新疆频繁用兵,后来又将伊犁、迪化(今乌鲁木齐)辟为官犯流放地,使得吐鲁番成为交通要冲,官道自火焰山下向前延伸,途经者多有文人墨客,相关话题就此形成,但我认为这座火焰山是对《西游记》的附会。因为,新疆有与《西游记》火焰山更为相似的真火真焰的火焰山.

《西游记》在写到火焰山时,是这样描写的:“敝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山)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在探寻取经故事题材的来源而对《西游记》里的情节逐一求证中,我发现,这个故事显然不是吴承恩创造的。早在晚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火焰山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当时被称作“火类拗”。其中第六节写道:“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走不得。”这应当是后来所有火焰山故事的雏形和来源。鉴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诞生的年代和其质朴原始的形态,我坚信其中的每一段故事都有其印象深刻的记忆或者原因——这几乎是原始传说故事诞生的法则——而且,这“火”是野火;这“烟”,是有焰的烟,言之凿凿,应当就是新疆的煤田自燃大火。

新疆的煤田自燃,主要因天山的地质活动较为剧烈,使埋在地层中的水平煤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后变成倾斜煤层,流水冲刷和风蚀使煤层露头,暴露出的煤层与空气接触氧化引发煤层自燃,最终形成煤田火区。

责任编辑 / 易水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