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都自古多变迁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作过首都的城市不胜枚举,在世界上也可说是首都变迁次数最多的国家了。从古至今,我国建立过的都城共有217处,其中地位重要、建都时间较长的就有7个:安阳、洛阳、西安、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这七大古都中,作为首都时间最长的是西安,超过千年;北京是九百多年;时间最短的杭州也在两百年以上。
首都作为政治中心的同时,也应是一个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与军事中心。其中,经济条件与军事环境最为重要。前者保证首都政治功能的运行,后者保证人员的生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这两个条件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深刻影响了我国首都的变迁。
夏商周三代时,首都的迁徙比较频繁。夏兴起于豫西、晋南,向东发展。商兴起于河南东部与山东西南,向西发展。现发现古城址有洛阳、郑州、安阳三地。古代文献中称夏迁都八次,都城有七处;商迁都五次,都城六处。但若把这些大大小小的都城画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出,两朝13处首都大体分布在以洛阳、安阳与商丘为顶点的三角形范围内——在这里,黄河流出三门峡进入平原,两岸地形平坦、向东倾斜、自高向低,黄土淤积平原有利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那里是当时整个黄河流域农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多的地区。同时,那一带的地势较高,有利于防洪,灾荒少。这些因素是当时首都多集中于该地的主要原因。至于为什么多次迁都,可能是为了防止长期利用一地的土壤会导致肥力下降吧。
秦与西周一样,兴起于渭河中、下游,故原定都在关中,秦统一后,就以秦的原都咸阳为都城。西汉时,刘邦也选关中,以长安为都。关中土地肥沃,以东有崤山和函谷关作屏障,以西又紧邻陇蜀两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一旦情况有变,顺渭河而下可以很快控制局面。既能驾驭诸侯,又能补给京师。所以这里也被娄敬称做“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凭借有利的经济条件和控制天下、防卫自身的军事优势,长安因此备受青睐。由于西汉末战乱破坏,长安一时难以恢复,洛阳就成了都城的新选择。那里虽然条件不如西安,但地处全国中枢,紧邻黄河下游农业最发达、面积最大的平原。在军事上,洛阳位于伊水、洛水河畔,南北东西也都有险可守,所以这里可以说是经济与军事相结合的理想之地。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