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交桥
美观大于实用?

从1974年开始到今天,北京的立交桥已经发展到178座,遍布五大环线和主干道,可是交通拥堵似乎并未解决。采访时遇到的一位司机向我抱怨,北京的车增加得太快了。不过在有关专家看来,机动车拥有量增加只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方面,为了满足大流量路口交通疏导而建的立交桥没能发挥更大作用才是真正的问题。
结构复杂产生混乱
西直门立交桥是1999年新修建的。我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道路设计所等多家单位采访专家时了解到,西直门新桥主要考虑了主要交通方向的机动车,而支流方向过来的机动车如果需要右转弯,就必须盘桥行驶,这样无疑加大了车流量。还有,新西直门立交桥的进出口位置设置得不太合理。各进口通行能力都很高,但是出口能力却不匹配。新西直门桥还设置了多处禁行、禁止左转弯的标志,这些交通标志放置的位置也不合理,不但使司机迷惑,也无法起到提前提醒司机分流的作用,更是增加了汽车在桥上的拥堵时间。
“除了设计极端复杂之外,西直门桥的车道也不匹配,学院路并二环后,立交桥的进口车道增加,出口却变少了,这样肯定造成车流拥堵。”北京市政建筑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学专家指出。专家认为,西直门的拥堵问题并不能通过加宽出口得到解决,因为立交桥原则上是保证主路通行顺畅。在主路上的车道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只有减少辅路上西二环的车道,才能缓解车流太多的拥堵现状。


出入口设置不合理影响通行
曾经专门研究过立交桥出入口距离设置问题的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道路设计所专家马国雄说:“究竟怎样的距离才能避免上下桥汽车的过度交织,影响车流,目前还没有定论。借鉴国外经验,我们认为200米的进出口距离比较合适。”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