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食地图
只要有钱,想啥吃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第08期 作者: 丁慧 棠沅

对热爱美食的人来说,生活在北京是一件幸福的事。
北京历来就有着诸多美食。从汪曾祺先生笔下我们可以遥想当年老北平的滋味。春日的“春饼”——“羊角葱(生吃)、青韭或盖韭(爆炒)、绿豆芽、水萝卜、酱肉、酱鸡、酱鸭皆切丝,炒鸡蛋,少加甜面酱,以荷叶薄饼卷食。”盛夏的“河鲜”——“河鲜是‘海’(什刹海)中新摘,花下藕、水红菱、新莲蓬、鸡头米,以荷叶承之,放天然冰数块,取其有丝丝凉意耳。”秋天的“烤肉”——“肉在铁炙上,火从炙子缝里透出,易熟,上面的肉汁从铁条上渗下,嗞嗞有声,肉香、柴香、佐料香,混成一片,弥漫飘忽,非常诱人。”还有寒冬里“简便、好吃、实惠”的涮肉……种种佳肴,不可胜数。
今天的北京,物质的丰饶早已非老北京可以相比,现在能吃到的美食种种,也远远超出过去人们的想象,不知不觉中,一场绚丽多姿的盛世华筵已经悄然开场。
普通人也能享受“国宴”了
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定都北京时,充满边疆少数民族风味的满族饮食也被带入了北京。在清代初期,为了既能保留满族的民族习惯又收到笼络汉官的效果,官方筵席都是依照大臣的民族成分来确定饮食内容的,即满官用满席,汉官用汉席。随着清王朝政权不断稳固、强盛,汉、满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满席和汉席的界限也开始渐渐模糊。在康熙皇帝前往曲阜祭孔时,衍圣公府就以满、汉(孔府菜)席款待康熙。此后,满汉同列的筵席——“满汉全席”开始在宫廷里出现了。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国力强盛,乾隆皇帝对饮食的追求也更上一层楼,除了菜肴的丰盛、精美,开始刻意追求筵席的礼仪、排场。现在人们对“满汉全席”的认识,往往出自于此。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