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景德镇的生命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8期 作者: 汪庆正 

标签: 景德镇市   文化地理   

10世纪的五代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瓷和白瓷,在整个中国陶瓷生产中并没有突出的地位。但是到了11世纪,由于景德镇创新生产了青白瓷,使这个原先并不十分出名的地区,成了人们关注的瓷器生产基地。在景德镇青白瓷出现以前的唐代,中国瓷业生产的格局,是北方以邢窑、定窑生产的白瓷为主,而南方则以越窑的青瓷为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北宋前期,景德镇在承袭定窑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创烧出了一种胎质洁净而釉呈青白色的特殊品种。这种青白瓷就是以模仿玉器而新创的品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浮梁瓷器”条,引《彭器资尚书文集·送许屯田诗》:“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琼、玖都是玉的名称;宋苏轼《醉道士石诗》:“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也是明证。

景德镇在11世纪后,由于创新生产了假玉器的白中闪青、青中透白,俗称“影青”的青白瓷而名噪天下。北宋的青白瓷已经占领了全国瓷器市场的很大份额,在北方的辽墓中发现的青白瓷,最能说明问题。南宋时期,南方地区民间使用青白瓷已成为热门商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条”就有:“杭州大街……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磁器”的记载。事实上,通过榷场贸易,北方地区也较多使用青白瓷。环绕景德镇,江西多处地区以及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纷纷仿烧这种为市场欢迎的青白瓷,青白瓷在当时就已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和中东、非洲等地。这说明,一个新品种的出现,她可以创造市场、扩大市场,同时也壮大了自己。

作者(右)在鉴赏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瓷

市场的需求总是会更新的,没有一种品牌可以亘古不变。14世纪初,市场对青白瓷的需求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地青白瓷生产的衰落,而景德镇却正在此时,又创烧出一种乳浊状的白瓷,即“枢府瓷”,同时为适应中东市场的需要,创新生产了釉下蓝彩(青花)瓷。客观地说,用钴料在釉下装饰、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青花瓷,应该首创于9世纪的唐代巩县窑,当时也是应中东市场的需求而创烧的。但10世纪以后,可能由于中东地区市场的因素,中国的青花瓷不再继续生产,而是间隔了将近400年之后,在景德镇又重新创烧出来。当然,在胎、釉的制作方面,景德镇青花比之唐青花有更高的发展。青花瓷器在元末明初的文人眼中,是不被重视的,但由于这个新品种白地蓝彩的鲜明色彩对比,又具釉下彩绘不易褪色而便于使用的优点,在对中东贸易的刺激下,明初开始为宫廷所接受,不久即风行全国。青花瓷器这个新品种的出现,为确立景德镇瓷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景德镇作为中国的瓷都,在各类新品种的创制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成果:釉里红的成熟,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的出现,各种色釉的创新,特别是18世纪初清康熙晚期引进西方以黄金为呈色剂和粉彩瓷器的创制,以及在器物形制上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而创新等,这一切都使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愈加巩固。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