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景德镇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8期 作者: 陈雨前 

标签: 景德镇市   文化地理   

景德镇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陶瓷和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鲜明特征。一个行业支撑一个城市达千年之久,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今天,所有对“瓷都”满怀憧憬的人们,来了以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失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给人的感觉是怪异的:人们能在书本上读到它;在地下的宝藏中感触到它;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却很难感觉到它。

千年窑火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不仅反映在其生产的瓷器本身,也同样弥漫在这座老城的每个角落: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这些构成了瓷都独特、珍贵而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

一个城市的当政者,假如建不好这个城市,但能做到保护好这座城市,就应该算是对得起祖先了。但在瓷都景德镇,古窑拆掉了;古遗迹清理了;古作坊、古里弄、古窑砖房……几乎都要消失了。一直到现在,景德镇还是在拆除中。虽然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破坏事件,但一点一滴地被蚕食,其结果可能会更可怕:在不知不觉中,文化遗产真的慢慢成为只有在教科书里才能找到的“历史”了。御窑厂遗址地下几乎被掏空;原市政府内的“佑陶神庙”被改在古窑厂重建;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被拆除——在一般人的眼里一个不起眼的会馆可能不算回事,然而这早就被载入国外的史籍中,日本的图册中还印上了它的雄姿,因为它是景德镇瓷器海外贸易的直接见证。

景德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文化遗产不单是可以随意移动、孤立的古瓷器,更多的是不可再生、不可移植的成群、成片的遗址、遗存,它们的保护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完整地显现其珍贵的价值和魅力。都给拆完了,那景德镇还剩下什么呢?还是景德镇吗?景德镇是棵大树,连根、须和泥土都没有了,这棵大树还能活多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