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
领航中国风帆时代
中国帆船的存在,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而史籍上对中国帆船的描述,则到东汉才出现。
在欧洲的文献、字典、辞书中,“中国帆船”早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名词,16世纪初最先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称中国帆船为“junco”,其后滋衍而成荷兰文的“jonk”、法文的“jonque”和英文的“junk”,日本将英文“junk”翻译为戎克,日据台湾之后,把来往于台湾、厦门两岸的帆船也称为戎克船。这些词的发音都和闽南方言对船的读音—“chun”极为相似,有学者认为溯根寻源,就是来源于闽南话的“chun”。由此可见,福建帆船在海外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帆船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船的前世今生
在我刚读小学的时候,那些来自福建诏安老家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在厦门和平码头和海滨码头。父亲上船为船工看病,泡茶下棋,我则上窜下跳,捡拾货舱里散落的花生和蒜头。黄昏的橘色光线在缭绳上随海风跳跃,世界弥漫在淡淡鱼腥和有节奏的涛声中。这是福船留给我最亲切的记忆,后来它不断出现在梦境。我猜想自己小时候看到的帆船,极有可能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后一批福船。
福建拥有3752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多个沿海岛屿,与台湾隔海相对,生活在闽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驰骋于广阔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环绕省界的山脉并未能阻隔闽人与外省和海外的社会经济交往,海上航路让福建很方便地与外界连接起来,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远。加上福建境内多山,物产丰富,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和桐油、蛎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间就地取材,随处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业十分繁荣。福船就是对古代从福建以及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具有相似特征的海洋木帆船的通称。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