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的闽南人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4期 作者: 曾筱霞 高伟浓
标签: 历史地理
“外公在闽南乡下时,是个小剃头匠,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地头蛇,他一害怕,揣了一抔家乡的泥土,跑到了厦门港,刚好碰上本家的黄仲涵带着一支船队准备到星洲(新加坡)去垦荒,外公跟着他就上了船。80吨的三桅青头船,舱底装满了货,100多个后生不得不挤在甲板上。海浪一打,松木龙骨吱吱作响,当时外公吓得面色苍白。”
六十多岁的周菡坐在厦门的家里,一边跟我比画他的外祖父、着名印尼糖王黄奕住当初出海的情况,一边嘱咐我有空一定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三宝垄看看,他们最近刚刚找到黄奕住在海外的另一个妻子蔡缰娘的后代,但是他们难过地发现,远在印尼的亲人既不懂汉语也不懂英文,在音讯隔绝多年之后,彼此已经无法沟通。
这是近代下南洋历史给闽南人心中留下的最清晰的伤痕。在奔赴雅加达之前,我曾专门拜谒过闽南的黄姓宗祠、厦门历史悠久的江夏堂,当年的印尼糖王黄仲涵和黄奕住的名字赫然在目。巧合的是,当我循着印尼的华文报纸,一下子摸到了泗水的江夏堂时,发现这里竟然还保留着跟闽南一样的黄姓宗祠。在每月固定的时间里,黄姓的后人都会来到这里参加宗亲聚会,如果碰到从中国境内过来的闽南人,他们也会主动向来人提起祖先漂洋过海那段历史。


到婆罗洲垦荒的黄姓人
在近代下南洋的黄姓人群中,出现了着名的黄乃裳。黄乃裳曾经在1898年参加过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他在京积极参与变法并多次上书,因而被清政府立案追究,于是他匆匆逃回福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之后,他从一个叫力捷三的朋友那里听到马来亚以及周遭地带富饶却未垦辟的情况,决定到海外去寻找一块地旷人稀之地,开荒生产。 1899年,50岁的黄乃裳来到新加坡停留了一年,寻找可以开垦的土地。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