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
云南民族服饰的点睛之笔


到达禄劝县茂山乡的时候正是上午,4月的天气虽然还不热,我们的额上却也见了汗了。走得这样匆忙,就是为了赶在做银饰的刘世强师傅出门之前见到他。因为现在上门打银饰的人不多,他有时也会出去收一些旧银器来加工,以便过几天赶大集的时候拿去出售。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每逢大集,女人和孩子们都会像在节日里一样,佩戴上各种带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的饰品。在这些饰品中,银饰很明显地占着主导地位。在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盛会上,所有的妇女都戴着银肩帔、银耳环、银项圈、银须坠……在春日的阳光下,长长的舞队里无数件银饰璀璨耀眼,展现了一幅南国“银装素裹”的奇异画卷,蔚为大观。
忆起往昔,刘师傅不胜感慨:“自从有了代用品(指仿银、镀银首饰),我们的活计就越来越难做了。你想想看,几十块钱的代用品就可以把媳妇讨进门,哪个还愿意花几百块钱来做真银(首饰)?”
沈从文先生的《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记述了往昔的银匠们:“百货云集,百艺毕呈……妇女们高兴的事情,是城乡第一流银匠到时都带了各种新样首饰,选平敞地搭个小小布棚,展开全部场面,就地开业,煮、炸、锤、钻、吹、镀、嵌、接,显得十分热闹。”如今的银饰制作,虽然已不若从前那样颇具江湖艺人的意味,但时不时地走街串巷收收银器,接接零活也是有的。这就像我们要采访的刘师傅,属于个体经营者。
进了刘师傅家住的发古村时已是正午,刚刚收了蚕豆,村里村外到处在打场。刘师傅的老伴一边差人去叫正在打场的丈夫,一边端出自家做的甜酒招待我们。刘正强师傅今年58岁,从八九岁时跟随父亲学做银首饰,到如今断断续续已有几十年了。他现在只在农闲时做银首饰,作坊就设在自家院子的廊檐下。原来田里的活计一般他是不做的,可是目前银饰加工不景气,他也就常为老伴添把手儿。不过隔三岔五,他就出一次门,收回来一些旧银饰,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回炉加工,然后在“赶街”(去集市)的时候摆摊出售。因为是家传手艺,声名远播,方圆几十里也会有人慕名来订做银首饰,但总的说来,销路并不理想。所以,刘师傅家尽管人丁兴旺——有3个儿子,却一个也没把手艺接过去。
责任编辑 / 马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