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爱他人的民族
标签: 黔东南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文化地理 民俗村 民俗村 古村 古村 历史地理


我第一次去侗族乡村做田野调查是1984年,那时我刚读完大学一年级,利用暑期进入侗族村落——黔东南从江县的信地村。当地村民当时很封闭,问了我很多问题,甚至包括“当朝的天子是谁”。记得当时虽然是炎热的夏季,但山村里十分凉爽,晚上还需要盖上厚厚的棉被。白天,男人和小孩大多在风雨桥上玩耍,偶尔看到妇女在田间地头劳动。妇女的劳动量要比男人大,这是我当时难以理解的。侗乡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乃至建筑、服饰、节日等,都让我感到十分新奇。于是,我开始走上从事侗族研究的道路。
我对侗族社会的研究尽管有20多年了,但仍然不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我唯恐自己的研究结论对不起侗族的优秀文化。为了加深对侗族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二十余年来我每年都要到侗族村落做调查,我的足迹快要遍布三分之二的侗族村寨了。即便这样的行走,我依然难以对侗族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从1995年开始,我选定了一个侗族村落作为长期观察的“田野点”,这就是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阳烂村。之后我发现一个“田野点”没有参照,对系统理解侗族文化显然不够,又在2005年把贵州黎平的黄岗村作为第二个观察点。有了这两个田野工作点,使得我对侗族和侗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了更大的把握和话语权。
“赞美他者”是侗人自省的力量源泉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阳烂村,坐落在一个低山峡谷中,背靠山脉,面朝河流,是一个典型的山脚河岸型侗族村落。河流自西南向东北围绕村寨蜿蜒流过,其入寨处为寨头,出寨处为寨尾,寨头有石墩水泥桥,寨尾风雨桥守护村落“福气”。寨中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鼓楼、戏台点缀其间,显得十分庄重,古井、芦笙坪更具特色,房前屋后密植瓜豆,果木满园,花黄果绿。水流之处,稻禾青青,鱼塘满布,塘上葡萄、瓜豆沿架而垂,白鹅水鸭在池中嬉戏。这样的村落布局结构并非天然偶成,它蕴含着侗族独特的民族信仰和审美原则。
侗族人讲究“风水”、“龙脉”,他们相信一个村寨的“风水”、“龙脉”与村寨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水好、合龙脉,村寨就能够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粮食丰产。侗族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审美原则,在风水漏、龙脉阻的地方千方百计地进行修补,诸如修桥、立亭、建寨门、栽树、改道、引水等方式,使得村落成为风水好、合龙脉的地方。侗族民众无论是建村立寨,还是起房建屋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