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科考
曾经三沙难为海 不到曾母莫回头


许多首创性的事,是从民间最先迸发出来的,比如对南沙群岛的考察,就是由地处广州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的科学家最先酝酿并提出来的。研究热带海洋,谁不想去南沙呢?
“去南沙考察太费钱,船一开,就相当于10元、10元的钞票往海里扔所里的一些领导不同意,一些领导支持,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一直开会到凌晨两点,还是决定不下来。最后,坚持去的人拿着报告去了北京的中科院,没想到中科院的一位领导全力支持。他说:‘你们不仅要去南沙,还应该去太平洋。’于是,我们提交报告,层层审批的程序开始了。”南海所的赵焕庭先生和我们回忆道。他就是当年那位跑到中科院去报告的人。
1984年2月22日,南海所向中科院地学部提出“赴南沙群岛邻近海域进行侦察性海洋综合调查”的请示。注意,他们的用词是“侦察性”。同年5月5日,中科院向国务院呈报“关于赴南沙群岛邻近海域进行海洋学考察的请示”。6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中科院递交的报告上签下这样的话:“拟同意。请万里、尚昆、鹏飞同志批示。”16天以后,国务院批准了这份报告。7月8日,南海所实验3号船(南海所那时有2号、3号两艘调查船,2号为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3号为综合科学考察船)启航开赴南沙群岛,由此拉开了中国科学家10年南沙综合科学考察的大幕(1994年以后仍在继续南沙科考,但最初10年最具标志性意义,本文所说科考,皆指1984—1994年期间的10年)。
那是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人气最为旺盛的10年:共有32个科研单位、300多名科学家参与;科学家在南沙考察的每一项重大成果都在媒体上发表,甚至每一次出发和归来都有迎送队伍;出版了40多本专着和论文集,召开过两次大型学术讨论会。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