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华侨建筑:说不尽旧时遗事满画楼

闽南人的鼓浪屿:集全闽南精英、财富打造的小岛
20世纪上半叶,闽南乡村很不安宁,军阀、土匪猖獗,时常发生侨眷被绑架和勒索的事件。许多华侨选择在鼓浪屿建房。据大华侨林路的后人林祖泽先生说,林路虽然在南安建了豪华大厝,但也在鼓浪屿田尾拥有两处公馆;黄秀烺把家族墓园筑在晋江老家,自己却住在鼓浪屿的海天堂构。事实上,鼓浪屿最好的洋楼,都是闽南各地华侨建造的,例如容谷别墅,是晋江籍菲律宾华侨李清泉建造的;亦足山庄属于同安籍越南华侨许汉。
鼓浪屿之所以受到华侨青睐,因为它是公共租界,能提供安全保证,更集中了全闽南最好的学校、医院、银行和通讯设施,生活舒适便利。鸦片战争之前,鼓浪屿是个人烟稀少的寻常小岛,只有几个渔村。1841年至1845年,驻扎在鼓浪屿的英军病死多人,英国人甚至称“鼓浪屿是一个最不卫生的地方”,对租借毫无兴趣。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各国在鼓浪屿建领事馆、别墅,渐次开发。1902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并成立工部局管理行政公共事务,鼓浪屿的建设进入高潮。绝大多数华侨建筑,都是公共租界时代建造的。
黄家花园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由一个1.2万平方米的大花园、三幢豪华别墅组成,结合了欧陆建筑和南洋殖民地建筑风格,1925年建成,属于印尼华侨黄奕住的产业。有意思的是,这么豪华的别墅,据说每块挂镜上均刻有三件理发工具:剃刀、须刷和掏耳筒。
黄奕住是传奇人物。上世纪40年代,闽南一带流行说:“要想富,学黄奕住。”把他当成榜样。黄奕住出生于南安农村,12岁学理发,挑着剃头担子走村串乡,人称“剃头住”。17岁下南洋,最初还是一副剃头担,接着换货郎担、咖啡担,再开杂货店和日兴商行,最后把握时机做蔗糖生意发了家,成为巨商,1919年定居鼓浪屿。有学者认为,他至少带了2300万美元回国,是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最大实业家。黄奕住在上海、天津、广州投资创办了很多公司,对于厦门来说,最重要的却是他的房地产公司建了160多幢房屋,他的自来水公司让人们用上了方便而清洁的水,他的电话公司让人们享受了便捷的通讯服务。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