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为何盛产清官?
历史上的一个谜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2期 作者: 庞岚 

标签: 海南   文化地理   

曾有一些对海南了解不深的人说那里是“生态绿洲、文化沙漠”,但其实不然。在明代,海南曾经历过一个名贤辈出的辉煌时代。邹鲁是孔孟之乡,而明代的海南则被誉为“海外邹鲁”。更值得深究的是,在风气并不好的明代官场里,海南输出的大批人才统统打着耿直清廉的印记。为什么一个教育并不发达的海外孤岛会出现如此的“衣冠盛事”?又为什么偏偏是在明代?当海南举子进入官场,是什么赋予了他们“拒腐防变”的集体免疫力?面对这一系列的疑团,我们和海南的诸多历史、文化学者一起探寻着答案。

名贤辈出:海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海瑞是一个难以被人们遗忘的名字,他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后步入官场,耿介、清廉等“标签”如影随形,不仅伴随了他的一生,还在他身后的四百多年间不断闪现着耀目的光辉。笔架博士、买棺上疏、家徒四壁、与贪官斗智斗勇……海瑞的故事被反复传唱。

海瑞:皇上,我抬棺来了
海瑞进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嘉靖皇帝已多年不上朝,一心求仙。海瑞以区区六品官上了“直声震天下”的《治安疏》,沉痛谏劝嘉靖。这段历史上着名的“备棺上疏”事件,被无数艺术作品表现为“抬棺骂嘉靖”,虽然真实历史没有这样的戏剧性,但海瑞视死如归的勇气和抗颜犯上的胆气,都是震古烁今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来自海南的海瑞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在明代200多年的历史里,小小海南岛中举者近600人,登进士者60多人,其中琼山一地即占40多人。一时之间,“天下望郡,亦罕有衣冠盛事如琼者”,海南甚至被称作“海外邹鲁”。更奇特的是,就像椰风海韵成为海南美景的一张名片,耿介、清廉等性格特征也成为这些进士、举人们身上共有的标签。

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的海瑞故居近旁,薛远、邢宥、王佐、廖纪、钟芳、唐胄等十大廉吏的画像昂然而立。如果说海瑞是一个“走极端”的标杆与灯塔,那么诸多海南官员虽不像这位“海忠介”那样耿直清廉到颇为怪异的程度,却同样坚守着刚正不阿的集体品格,在贪腐成风的明代官场里手挽手站立成了一座孤岛。

海瑞之外,丘浚是这场衣冠盛事当中的另一座高峰。在学术上,他不仅诗文传天下,开创了“诗趣天成”的文风,还成为世界上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人;在仕途上,丘浚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获进士,一生历事四朝,曾官居相当于宰相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虽然为官四十余载,位极人臣,丘浚却仍然保持着清廉介直的品格。他生活朴素,在京城只有一套面积狭窄、地势低洼的房产,被人们称作“布衣卿相”。对于丘浚,着名明史学者南炳文教授认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都大有建树,遗憾的是,相比于他的老乡海瑞,学界对丘浚的研究和重视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 / 王晶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