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运河前行

夏日的清晨,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已交通繁忙。这里地处苏北腹地,是南水北调的必经之路,国内首次提出的“生态堤坡”将在此实施。建成后,不但利于南水北调水质的保证,大大降低堤坡的修造成本,还能为市民提供一处水边风景。
来到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这天刚好下了一场大雪,沿人行道两旁种植的高大雪松银装素裹,如果不是看到树丛中巍然屹立着一块“南水北调源头”的巨大石碑,还以为是走进了一个景色秀美的风景区。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都老城区南端。在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这个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61年12月挥动了第一锹。历时16年,一个拥有亚洲最大排灌能力的综合水利枢纽在世界东方巍然出现。
我们随着工作人员走进功率最大的第四站控制室内,一溜排列着7台3000千瓦的巨型电机,每台泵的直径在3米以上。置身于抽水站的心脏,耳边并没有想象中的电机轰鸣。工作人员说,现在是冬季停机检修期间,如果到了夏季引水时,全站33台机组一起开动,每秒钟可提引江水473立方米,一天一夜的抽水量,如果注入宽深均1米的水渠,可以绕地球一周。
“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一站,”黄海田说。作为江苏省苏北供水局的局长,他对调水情况了如指掌,“实际上,东线工程是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和向北延伸的。”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